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鉴赏 > 影像鉴赏 正文

江融:摄影是否仍然有力量?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07-25 13:50

两个星期前,北京发生一场暴雨,这场暴雨大家用得最多的照片,就是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名叫杨迪的人,拿着手机拍摄的一张地铁发大水的照片,并上传到自己的微博。当时,专业摄影师没有在现场,因此在第一时间很多网络、很多的报纸就采用了这幅照片,但在采用时绝大部分编辑没有去核实这张照片的真假性,甚至没有署名这张照片是谁拍的,唯一一家去核实的是英文版《中国日报》,同时还署了名。

  现在几乎人人手里都有一台相机,不管是手机相机,还是数码相机都可以拍摄,拍完以后就可以直接传到自己的网站上,或是微博上,大家可以再继续传下去。这种情况下,专业摄影师则面临着公民报道摄影的挑战。数码技术出现以后,Adobe Photoshop修照片、合成照片非常容易,因此假照片不断地出现,包括专业摄影师也有用数码技术合成照片,因此,摄影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所以,我们今天才来讨论“摄影是否任然有力量”这个问题。

  在我继续往下讲之前,我希望能跟大家一块,把我们今天要谈的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这三个摄影的概念先统一一下,否者我在讲新闻摄影的时候,你可能在想新闻报道摄影,或者说我在讲新闻报道摄影的时候,你们认为是纪实摄影,反之亦然。首先,我会把个人认为应该怎样去鉴定这三种摄影的定义跟大家分享一下。之后,在讲新闻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之外,我还会谈观念艺术摄影。新闻报道摄影如果拍得好的话,照样也是艺术作品。但是,如果我们要细分的话,它们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现在把它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新闻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另一部分是观念艺术摄影。

  我认为新闻摄影可以分狭义的新闻摄影和广义的新闻摄影,狭义的新闻摄影必须是拍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人物的照片,摄影师必须及时赶到现场并加以拍摄,所拍摄的照片必须在新闻重要性丧失之前发表,通常摄影师是用单幅照片来概括事件或人物最重要的内容。这叫狭义新闻摄影;广义新闻摄影英文是Press Photography,狭义新闻摄影英文是News Photography;Press Photography内涵更广一点,它既包括狭义新闻摄影,也包括图片故事、专题摄影和特写摄影等等;报道摄影叫Photojournalism,或者在欧洲叫Reportage,主要是指图片跟文字相结合的报道形式,是由文字新闻和照片合成的,所以叫报道摄影;因此它比狭义的新闻摄影更加深入,你必须要去报道一个新闻,或是一个新闻人物背后的故事,用一组照片才能构成报道摄影。新闻摄影与报道摄影常常被通称为“新闻报道摄影”。

  我看到不少人在写新闻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时,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我个人认为新闻报道摄影与纪实摄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开始在做项目的时候,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纪实摄影师的出发点从来就没有想到是为新闻媒体服务,他们的作品是要做画册,要在博物馆和画廊里面展出,而新闻报道摄影是为新闻媒体服务。尽管纪实摄影作品最后也会用到报纸杂志上面——比如你要采访纪实摄影师,你会把他的作品放到报纸杂志上发表,但是这是事后的事情;同样新闻报道摄影作品也可以进入画廊,也可以进入博物馆去展出,但是它一开始的服务对象是新闻媒体,我个人认为这个是新闻报道摄影与纪实摄影最大的一个区别。

  新闻摄影面临的第一次重大挑战是什么?是来自于电视,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时候,最早出现有一批摄影师,包括马修·布雷迪和其他一些人,他们到战场去拍摄照片,因为他们是用大画幅相机,不能够很快传回来,在媒体上面公布——当时还没有能够做到你拍完第二天马上见报;直到19世纪末,英国报纸才首先采用新闻照片。在这之前曾经是用木刻的形式为文字配图。后来出现电台,大家首先是从电台里听到,在某个地方发生战争。但从电台听到消息时,大家还不完全知道,具体战争爆发的情况。等看见报纸、杂志里面的照片详细报道战争的情况,才知道战争有多惨烈。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真正让记者进入战场拍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政府、军队基本不允许让记者进去拍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地摄影比较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大量出现,这说明大家听到电台消息之后,还希望看到照片,眼见为实。电台之后,出现电视,电视可以更快在第一时间报道一个新闻突发事件,或者深度报道一个事件背后的故事。电视的出现对照片产生了非常大的挑战,一个事件发生后电视可以非常快进行现场报道,尤其是在出现有线电视以后,24小时在不断滚动播放突发事件、突发新闻。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胶卷照片拿回来得冲洗、放大、编辑、排版,最快要等到第二天见报,照片跟电视之间的对比受到很大的挑战。不过单幅照片有它的魅力,它跟动态影像不同。就像罗兰·巴特所说,一幅静态照片如果拍得非常好的话,你看完以后闭上眼睛仍然在你的脑海里会产生“余像”。

  你去看一部电影,比如说《漂》,这部电影拍得好,但我很少能记住其中某个具体画面,如果有的话,那个画面往往是一个定格或是特写镜头,停在那边比较久或者说它不是一直移动的画面。科学家曾试验研究,发现动态的影像,因后面的影像一直叠加前面的影像,因此很难保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而静态单独的一幅影像,如果你拿在手里仔细观看,是有可能留在我们脑海里面的,这就是单幅影像和多幅影像的不同。虽然电视传播快,但是人们看完就容易忘,如果单幅照片拍得非常好,能成为经典。然而,因为电视报道快,而且很多人看,又是一种新媒体,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不看杂志。《生活》杂志曾经读者有1350万,有这么大的读者群,到1972年却停刊了,主要原因就是电视的竞争。因此纸媒和新闻报道摄影所面临的第一次挑战是电视。

  因特网是对纸媒和新闻报道摄影提出的第二次挑战,因特网使得传统媒体的读者进一步分化,越来越多的人上网看新闻和了解信息,不再看电视,更多的年轻人都在网络上看电视,电视也慢慢变得多余。谷歌正考虑推出网络电视,苹果公司会推出智能电视,iTV出现以后相当于一个大的iPad。智能电视推出以后,我们今后可能会坐在沙发上拿着遥控器在上网、玩游戏、付账单、购物、看电视、看杂志、报纸。前几年已经提出网络电视概念,但是没有投产,考虑到会不会有很多的消费者去买。如果它像手机、iPhone、iPad这么好用,就可能会吸引很多人重新看电视,智能电视与传统电视不一样,你可以一天活在上面,可能又会对新闻摄影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

  接下来我讲一下数码技术和数码相机对新闻摄影的影响。1992年,在美国民主党大会首次使用数码相机报道新闻,标志着新闻摄影记者从胶卷相机转向数码相机报道的开始。今天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摄影师都在用数码相机报道,而且是即拍即编即传,在奥运会或者世界杯足球赛这种需要抢新闻的情况下,所有的摄影记者在现场是通过拍完以后马上把选好的照片无线传送到编辑部,编辑部编完以后马上发到网络上去,如果发晚了几秒钟,别人的照片就传上去了,现在新闻报道摄影是分秒在竞争,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不够快,别人的照片就胜出。世界杯刚踢进一个球,这张照片可能晚几秒钟就在网络上出现了,如果比赛结束,你的照片还没有传到网络上去,这已经不是新闻,别人已经在其它网站上看到这张照片,或者看到这幅画面,不能到第二天或者比赛结束再把照片传上去,这已经太晚了,照片现在是滚动上网,要求新闻摄影师可以自己编辑,不通过编辑部的编辑,而是自己编辑把最好的照片选出来,马上无线传到编辑部,编辑觉得没问题就滚动帮你传到网络上。因此,网络版和纸媒版是不一样的。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