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新闻动态 >> 文艺新闻

《胶东文学》 | 又有两篇佳作被转载

作者: 更新时间:2022-04-22 15:22

    《胶东文学》再传喜讯,又有两篇佳作被国内权威文学选刊转载。首发于《胶东文学》2021年12月总第225期的綦国瑞的散文《灵魂归处是故乡》被《散文选刊》2022年第4期转载。首发于《胶东文学》2022年第2期总第227期的提云积的散文《海上生明月》被《散文海外版》2022年第4期转载。

 

 

 

 

  

   

《胶东文学》自2021年10月复刊以来,已有五篇佳作被国内权威文学选刊转载,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和好评。

  本期为读者分享綦国瑞的散文《灵魂归处是故乡》和提云积的散文《海上生明月》。

  附:转载作品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及节选。

  

《灵魂归处是故乡》

  作者简介

 

  綦国瑞

 

  编审、高级记者、中囯作家协会会员、笫三届中国散文学会理事。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名誉副会长、烟台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胶东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烟台散文》及其微刊主编。

  作品简介

  杨朔是著名的散文家,同时还是革命者,他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革命事业。他深深地爱着人民,全身心地为人民写作,他的作品更是文化瑰宝。然而,对于他的作品,社会上曾出现不同声音。因此,作者前往杨朔的故乡拜谒了他的陵墓,同时再读了杨朔的文章,翻阅了大量相关材料,深入了解了杨朔的一生,写下了《灵魂归处是故乡》这篇文章,借此一吐胸中块垒,希望通过此文让人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杨朔,还他真实而伟大的面目。

  节选

  从敌后战场到解放前线到朝鲜战场,杨朔一刻不停地战斗着,没日没夜地写作着,他也在战火的洗礼中,时刻锤炼着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提升着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在那些与人民生死与共的岁月里,他找到了写作的方向,产生了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情感。他说:“在生活里,在斗争中,我见到了他们精神的高贵,行动的可敬,我自自然然爱上他们了。”爱祖国、爱人民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自觉追求,追求光明、歌颂正义已经与他的热血共存。杨朔已经具有了崇高的思想和纯洁的灵魂。

  1953年,杨朔从朝鲜回到久别的祖国,那时祖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已经开始,触目的是火热的生活,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

  一个经历了苦难的人,最珍惜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到来;一个经历了战争的人,更懂得人民的伟大和可爱。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他按捺不住自己,情不自禁地表示,生活是一片大海,跳进去吧,跳进去吧。我将永远追随在人民的后边,做一名小工匠,用笔,用手,甚至用生命,去描绘我们色彩绚烂的美好生活。这是经历过无数生死的战士发自肺腑的呐喊,你能感觉到有一点儿的虚假吗?

  他还说过,一个文学工作者要能完整地捧出一颗爱人民的心灵,那才称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颗心活在哪儿?跳跃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窝,正等着我们去发掘,我们不该拖延了。

  正是带着这种情感和急迫的心情,他深入大漠戈壁,走进多彩云南,漫步永定河畔,访问厂矿企业,考察农业乡村,同各行各业的人接触,与工人、农民、战士、学生、老人、孩子各色人等交谈。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对创造新生活的激情,以及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激发了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炽烈的爱,创作的激情像井喷一样不可阻遏,名篇美文像潮水一样涌出。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文坛上曾出现过“杨朔年”“杨朔热”“杨朔现象”,他的创作风格为无数人效仿,成为当时散文写作的领军人物。

  读他的文章,从《雪浪花》到《荔枝蜜》,从《茶花赋》到《海市》,从《两洋潮水》到《非洲鼓》……字里行间无不释放着他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爱,无不饱含着对那个时代的火热激情,无不贯穿着他对人民的亲,无不抒发着国际主义的友情。他的文章是时代的乐章,是人民的颂歌,是激励人们前行的火把。

  前几年,有人对他颇有非议,说他的感情虚假,对此,我很不以为然。文章是时代的产物。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全国人民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一个经历过旧中国苦难的人,热烈地歌颂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出自心,发乎情,那些文章正是他纯洁灵魂的展现。那些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或者对那个时代无动于衷的人,是不会理解的。当然,任何时代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要客观地、历史地、公正地看待它,万不可片面地否定。

  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杨朔的作品,终将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首发《胶东文学》2021年12月第225期,《散文选刊》2022年第4期转载)

  

 

《海上生明月》

  作者简介

 

  提云积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现就职于山东省莱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作品发表在《山花》《天涯》《中国校园文学》《山东文学》《大地文学》《百花洲》《散文海外版》《当代人》《散文百家》《胶东文学》《牡丹》《鹿鸣》《剑南文学》等文学杂志。

  作品简介

  《海上生明月》题目取自唐诗。作者叙述的主线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始,引发对逝去岁月的一些亲身经历的回忆。明月是主题,大海是衬托的意象,展现的是生活与时代的变革。由此得知,明月代表的是阳春白雪,大海代表的是人间烟火,有精神层面的曲高和寡,也有物质层面的劳力艰辛,二者互为滋养才成就生活的本质。

  节选

  年少时跟随父亲赶海的经历,直接影响到我后期的想法,即携一人之手去看月光下的海。少时跟随父亲晚上去赶海,那时小学刚毕业,正在等待一所初级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说实话,对于赶海,不管是日间还是夜晚,我的内心还是比较排斥的,一则是尚年少,不愿意过多付出体力劳动;二则是对夜晚笼罩下的大海或多或少怀有恐惧心理。但父亲喜欢这样的劳作,他想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我,他和母亲也曾谋划着把赶海作为我今后谋生的方式。为此,父亲专门为我制作了一套赶海用具:一个小号的网袋,网袋口拴了塑料绳,可以斜挎在肩上;一柄鱼叉,还有晚上用以照明的嘎斯灯。那个时候,一吃过晚饭,街坊四邻便相呼而出。而我,是年龄最小的。多年后,即使是现在写这段文字,我也对那些夜晚的我怀有心疼。那年我十三岁,还没有过生日。

  如果把晚间赶海当作是一种游戏,也是充满诱惑力的。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海里到处都是闪着昏暗灯光的嘎斯灯。人语几不可闻,只有细微的海风轻响。夏末时候,夜里的海边已让人生寒。我年少,对于海滩的地形不熟,需要紧跟父亲。抬头时,满眼都是跳跃着的渔火,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海滩上多是如我一般的赶小海的人,渔火被擎在他们手中,渐远渐近,人声渐远渐无。那些忽上忽下的渔火是渔船上发出来的,彼时的渔船早已经下了锚。忙碌了一天的渔夫早已枕涛而眠,渔船随风轻摇,彼时睡在船舱里的人,是否会像在儿时摇篮里那么惬意?

  黑暗笼罩的海滩满布着神秘的气息。大海不仅带给人偶有所获的喜悦,也有没过人顶的暗流或海沟。恐慌一直是有的,一起赶海的人经常会提起在某一片海域,某个村庄的某个人曾经没在某个海沟里再没有出来。对死亡的恐惧是每个人思维里都不能越过的坎。讲这样故事的人本就是对死亡怀有恐惧,我经常会在他们讲这些故事的时候看到他们眼里透出晦暗,或绝望的光。

  (首发《胶东文学》2022年第2期总第227期,《散文海外版》2022年第4期转载)

  让更多好作品从这里走出

  订阅方式

  1.网上订购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标签

  2.中国邮政微信订购

  长按二维码订阅《胶东文学》

  3.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国内邮发代号:24-295

  4.向《胶东文学》编辑部订阅

  电话:0535-6821982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西路16号

  邮编:264000

 

 

 

  《胶东文学》投稿信箱

  jdwxxiaoshuo@126.com(小说)

  jdwxsanwen@126.com(散文)

  jdwxshige@126.com(诗歌)

  jdwx1982@126.com(报告文学、评论)

  来稿请附:真实姓名、个人简介、电话、详细通讯地址

  编辑部热线:0535-6821982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