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期刊 >> 烟台散文期刊

桑溪: 北竹海写意

作者: 更新时间:2019-07-23 16:10

  北竹海写意

  ◎桑溪

  海阳云顶竹林是中国长江以北最大的竹林,号称“北竹海”。据说浩浩荡荡千亩翠竹足以媲美江南竹乡,是传说中东坡留足、嵇康操琴、板桥咏竹,文人墨客赋颂风雅的场所,也是一个流传着古老神话和故事的世外桃源。

  带着对“云顶”和“北竹海”这一诗意名字和传说的神往,暖春四月,我和几个朋友在海阳市旅游局小文姑娘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云顶风景旅游区。这里的山都属于招虎山山脉,当地有句俗语:“大体不离招虎山”,意说做什么事情都离不了招虎山这“谱”,可见招虎山名气之大,绵延起伏,方圆几十里。云顶风景旅游区就居于招虎山山脉中峰地带,距招虎山约十公里,大庄夼村西。

  山里的春天来得早,山坡、林间、溪旁,野花早已遍地撒着欢儿,开得无遮无拦。车窗前不时闪过黛青色的山峦、树林、村庄、小河、池塘里的鸭子、溪边的洗衣妇……花香夹杂着泥土和山野的气息扑面而来,山里的春天像首诗,恬静得让人心醉。

  车到大庄夼村,几株合抱粗的古树引起了我们的好奇,被告知:村头四棵是古柿子树,寓意“事事如意”;村中那株参天大树是古银杏树,寓意“健康长寿”;它们都有些历史和故事,古银杏树已经500多年了,这几棵古树现在是海阳市的重点保护文物。大庄夼村薛姓人家多,据说是唐朝时大将薛礼的后人,当时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个地方,从此落地生根,世世代代,繁衍不息,造就了这个村庄和村西这片叫云顶的风景。

  “人行峰顶步云处,溪流林间响清音”,穿过镌刻着对联的竹阁大门,满山满野葱葱的翠绿如雾、似海,一下子涌入眼帘,一湾清潭、几座江南风格的竹楼、竹亭掩映其间,相映成趣。这就是中国“江北最大竹林”——云顶竹林,诗意的“北竹海”。云顶风景区周围群山环抱,4.8千亩山峦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景区内山峦叠嶂,谷壑纵横,奇石林立,流水淙淙。有“石狗孝主”、“豁然开朗”、“金银崮”、“天地孕生”、“月光抚琴”、“招虎晴岗”、“云顶竹海”等十大景观,处处有传说,步步皆风景。但最奇、最美的还是这片云顶竹林。关于竹林的来历,传说很多。有人说是观音菩萨洒下的甘霖孕天地精华而成;有人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点化的绿色世界。也有人说根据古书考证,当年苏东坡任登州太守时到过云顶,见蓬生的竹海,犹身于故乡,眷恋不已,便结草庐于竹海中,种竹读书,留下了“任上一月,竹海千年”之说。据说在云顶竹海里现在还可见到“苏公竹”,寻找到苏东坡的足迹;还有人说是郑板桥当年亲手种下的竹。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时,听说海阳有竹,见惯南国有竹的郑板桥,不惧千里之苦到云顶寻竹画竹,留下了“千枝万竿挡不住,随手择来都是禅”的“野狐禅”之飘逸画风,当地人说,运气好的话,竹林里还可找到当年的“板桥竹”。竹林景区的路旁,现在就塑有郑板桥先生的塑像,塑像前方有一个叫“素风亭”的竹亭子,传说就是当年郑板桥画竹的地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有节的,因此古往今来才会成为文人墨客、士大夫“气节”的象征和参照物,也难怪有竹的地方会有如此多名人雅士的流传和故事。

  未逢周末,景区内人不多,竹林更显优雅宁静。苍翠挺拔的老竹,弯弯纤秀的新竹,在风中轻轻颤动着枝叶,仿佛在讲述着春夏秋冬中竹林有过的岁月更迭和年轮变换。漫步林间,静听着竹叶沙沙,溪流潺潺,人看竹,竹看人,天地间,一汪翠绿和竹的风骨气节,仿佛将人的灵魂都洗得干干净净,气韵清雅。

  陪同我们的朋友介绍说:云顶竹林生长有淡竹、毛竹、刚竹、桂竹、实竹、白箍竹等二十多个竹品种,以淡竹、刚竹居多。淡竹又称本地竹,柔韧纤细,适合编织竹产品;刚竹大概因其挺拔坚硬而得名吧。历来竹生南国,却在这风霜雪寒的胶东半岛大山里留下这片摇曳于山峦坡地的秀美竹海,不能不让人感谢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馈赠、厚爱,感谢留下这片绿色风景的前人。云顶景区是一个盆地,四面环山,山挡住了来自西北的寒风,加之山中雨水充沛,植被保护良好,形成了温暖湿润的环境,为竹子的生长、繁育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家园,而那些种竹、爱竹的人就是这个家园的耕耘者和保护者。山、水、树木花草、自然中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它们的丰腴、茂盛,只回报于珍惜它们的人和事物。

  穿过竹林,一条长长的竹廊仿佛一条闪光的金黄色缎带从云端挂下来,蜿蜒起伏在绿色的山坡和竹林上。小文姑娘介绍说:顺着这个竹长廊可以到达云顶的高处,看流泉瀑布,听竹海云涛,看云顶十大景区的“招虎晴岗”。据说这是世界最长的竹长廊,正准备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竹廊旁山坡上,掩映在葱茏翠绿之中的一座寺庙就是“云顶禅院”。“云顶禅院”建造年代不详,据《登州府志》记载:大嵩卫(现烟台海阳境内)有一古禅(寺),唐贞观年香火鼎盛,是进入长安的一个驿站。如今重建的“云顶禅院”是依照当年的风格而建。正是正午,禅院里门扉虚掩,寂静无声,几株白玉兰在阳光下开得寂寞而灿烂,迎门的砖红色墙面上,雕着一个大大的“禅”字。从山坡望过去,禅院若一个阅尽沧桑的老者,带着这片山水的过往今昔,淡淡地叙说着岁月的故事。

  竹长廊北部,有一座三层八角竹楼,被称为“江北最高竹楼”,登楼远眺,俯视着茫茫竹海,绿波荡漾,金色的竹楼、竹亭、竹廊、竹桥、竹篱、竹水车散布其中,宛如江南风光。云顶景区利用竹林及竹建筑形成竹文化氛围,开设了颇有特色的竹楼茶座、竹林雅舍夜宿、竹船筵宴等景区,还可买到竹编竹雕等竹工艺品和纪念品呢。春夏季节,周末约几亲朋好友来此度假,看翠竹青青,听竹声蛙鸣,领略田园风光,更是一大乐事。徜徉在云顶竹海,空气里都是竹的清气,人深深沉醉于这片浓郁纯净的竹文化氛围中,沉醉于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忘了归路。

  顺着小路从竹林间漫步出来,视野豁然开朗。半亩见方的空地上围合着一株枝桠虬曲的木瓜古树,看木瓜树的老人姓薛,八十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开朗健谈。据老人说这棵木瓜树快500年了,是几百年前一个于姓的人栽下的,当地人称它为赐福消灾的“神树”。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当地人便来祭树,祈福保佑。木瓜树至今结果,金黄色的果子充满奇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药材。薛大爷说他不知道苏东坡和郑板桥来没来这里种过竹子,他很多年前在大庄村做队长,70年代响应国家南竹北移的号召,就开始领着他的护林队在这里种竹子,一直种了30多年,这里的竹林都是他们亲手种下的,当年种下的七、八亩竹子已经变成了今天漫山遍野的“竹海”,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竹专家。薛大爷告诉我们:原来的云顶竹海当地人叫大庄竹林,悠悠岁月里,大庄竹林久在闺中,知者甚少,见者寥寥。1997年古历四月,下着小毛毛雨,一个有胆识的企业家造访大庄竹林,自1999年投资海阳,成立海阳云顶自然风景旅游区,开发竹海及周边的旅游资源,揭开竹林的“红盖头”,从此大庄竹海不再沉寂,“北竹海”以诗意的名字带着传说走出大山,走出了世人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薛大爷带着他的故事,后来就留在景区也成了一道风景。他用种过竹子的手拉着我们摸着木瓜树,念着他自己编出来的幸福“顺口溜”:“摸摸木瓜树的腚,到老不生病;摸摸木瓜树的腰,一年比一年过得高,一年比一年好;摸摸木瓜树的手,最少活到九十九……”。大爷说,他的手是有福气的,他希望游客来到云顶竹林看到的是绿色,带走的是祝福。

  是啊,这样一双种出绿色竹海、种出一片风景的手,可不就是一双带来幸福的手。文人墨客在诗文中记载、传说着风景,山里人却是用他们的勤劳和质朴,世世代代耕耘着,种植着风景。他们接受着自然和土地的给予,也给予自然和土地以尊重。自然和人,长相生,长相随,才有了这样的竹林、鸟鸣、山泉的流动和满山的姹紫嫣红……

  在山下的农家乐,我们吃到了一顿山里人的饭,山参、玉竹、山菜包子,鲜美的山鸡汤里炖上滑爽清香的竹笋,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那片竹林、竹海,摇曳着沁人心脾的绿意,洗去尘嚣,在心中绿出一片风景。☆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