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期刊 > 烟台散文期刊 正文

周霞: 仰视方能读懂

作者: 更新时间:2019-07-22 14:49

  仰视方能读懂

  ◎周霞

  福建会馆100多年遗世独立的存在,注定是要让人惊讶的。

  站在烟台繁华的南大街上,车水马龙之间,可以看到福建会馆的倩影。红墙碧瓦勾勒出曼妙的腰身,独具闽南特色的屋顶恰似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屋脊上戏珠的双龙仿佛冠冕的流苏,为她增添许多的灵动。即便戴着冠冕,也很容易把她想像成一个小家碧玉,婉约、精致、玲珑、宁静……

  需要仰视的福建会馆

  福建会馆是一个二进的院落,和大多数的南方古代传统建筑一样,造型轻巧,屋角起翘,蕴含阴柔之美。虽然达到了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观上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

  走进这个小小的院落,你不能不惊叹她的秀外慧中。墙角、墙壁上嵌满了各种石雕装饰图案,工艺精美,既有浮雕、圆雕,又有浅浅阴刻,浮雕中穿插透雕工艺。雕刻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历史故事,图案古朴,具有很强的立体感。闽南物产丰饶,生活富足,因而传统建筑以装饰繁复著称,这从会馆的山门可见一斑。山门面阔五间,18.3米;进深两间,7.37米;通高8.94米,属于三楼四柱的牌楼建筑。不大的山门,集石雕、木雕精品于一身,足以称得上闽南雕刻艺术的殿堂。

  山门下的两根檐柱尤为引人注目,盘绕的两条巨龙仿佛自云端蜿蜒而下,张口咧嘴,圆目怒睁,一足踏滔滔波浪,一足握带环圆珠。龙骨嶙峋,体态矫健,势若裂云而出。中门的镇门兽是两个石狮,反而模样乖巧,憨态可掬。左边的雄狮,前爪玩绣球,所谓“狮子滚绣球”;右边的雌狮,爪下有一个幼狮,称“太师少师”,两头狮子扭头捏腰,互相呼应,顾盼多姿。东西窗的上槛和门墙上分别雕刻了六幅历史故事:“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舜耕历下”、“苏武牧羊”、“杨震却金”、“米芾拜石”和“苏轼夜游”,都是贤君、忠臣、廉吏、才子的故事,可以见出闽南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推崇。

  站在山门下仰首望去,栋枋梁柱之间的华丽繁复令人咂舌,层层叠压、密密麻麻,只一会儿,就看得人眼花缭乱,几乎金星直冒。梁枋、垂柱、斗拱、斜撑、云墩、雀替无木不雕,无雕不美,人物栩栩如生,鸟兽形态各异。据说,山门的木雕人物有443个,形态各异的凤凰60只,形象生动的麒麟40只,各种花卉近200幅,其他的装饰图案就不计其数了。山门的穿插枋上有几十幅雕刻精美的历史故事,展现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像“赵子龙单骑救主”、“闻太师西岐大战”、“十二寡妇征西”、“十三太保”等,多取材于《三国》、《封神》、《隋唐》等历史演义,雕法细腻,惟妙惟肖。最令人称奇的是,山门四角的擎檐柱上居然分别雕刻了两组阿拉伯人!上方的男子一脸虬须,手持乐器或酒罐,下方的女子一脸慈爱,怀抱婴儿喂哺乳汁。阿拉伯木雕人物为精美的山门增添了浓厚的异域风情,从中可以看到文化融合的轨迹。闽南的泉州曾是元代第一大港,一度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中心,当时的穆斯林商人一手提着货物,一手拿着《古兰经》,乘着海船向东方而来,在名港泉州进行贸易,留下了不少伊斯兰教的遗迹,因此闽南建筑也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印迹。

  福建会馆是需要仰视的。唯有仰视,才能敲开艺术的花窗,一遍又一遍地惊艳或感叹;唯有仰视,才能敲开岁月的窗棂,嗅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幽深的气息。

  海上运来的福建会馆

  1862年,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埠的通商口岸。自从开埠后,烟台凭借地理优势,很快发展成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国内外客商纷纷云集,商业贸易出现空前的繁荣。从福建远道而来的船帮为了扩大在北方的贸易往来,在烟台修建了福建会馆,作为商洽贸易、联络乡谊和祭祀妈祖的场所。

  修建之初,由福建同安人叶庭铭的父亲负责,考察后想把会馆建在奇山所城的西面,但是烟台本地的各种阻力使他没有办法施行。后来,叶庭铭接替了父亲的工作,因他是四品顶戴,比烟台地方官的品级要大,所以经过多日的斡旋、协调,终于把馆址定在了所城西北部。会馆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联乡情于异地”、“叙桑梓之乐”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为了让会馆成为福建人真正的心灵家园,福建会馆的各种建筑材料和构件全部是在福建采集、加工、制作后,再由海上运输到烟台由福建工匠组装的。这一运,就运了22年。

  山门和大殿之间的院落中,四棵冬青树绿光莹莹,遥想这一段历史,不禁钦佩闽人的精神。泉州到烟台,一路上是怎样的惊涛骇浪、困难重重?可闽人就是愚公移山一般,把福建会馆“运”到了烟台!福建会馆,与她相关的有太多传奇,太多悲欢。

  和山门相比,戏台的建筑艺术要逊色得多。福建会馆的所有木石建筑材料都是从泉州运来,惟有戏台就地取材。因为运载戏台构件的船队在海上遭遇飓风,原汁原味的闽南戏台和船员一起葬身汪洋了。组装戏台本是最后一项工程,为了避免延误工期,现在戏台的构件是福建工匠在山东就地取材,重新雕饰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台本身就上演了一场悲剧。

  所有的往事,都因为游人脚步轻轻的深入而变得鲜活。商人会聚公议的喧嚷声,戏台优孟的咿咿呀呀声,举行庆典的锣鼓声,装烛烧香虔诚祭拜的低喃声,纷纷杂杂而来。门与门之间,人与人的流动,光与影的流动,川流不息。风吹叶落,一切如佛光乍收,戛然而止。我呆呆地伫立着,好像刚刚从幻境中走出来。

  坐南朝北的福建会馆

  在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坐南面北的并不多见,福建会馆却是一个特例。究其原因,是由其功能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应该说也是南北地域文化融合的必然。会馆的正殿供奉着沿海居民,尤其是闽广粤民众信奉极深的妈祖,她是保佑渔民平安、丰收的海神。既然妈祖保佑的是渔民,理所当然就要面向大海普渡众生,而烟台的海恰恰就在北面,于是就形成了福建会馆坐南面北的特有格局。

  妈祖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算来已有上千岁了,冰心称她“妈祖奶奶”。1903-1904年之间,冰心的父亲谢葆璋奉命到山东烟台创办海军军官学校,他们全家搬到了烟台。于是,冰心三岁到十一岁童年生活就在胶东烟台的大海边军营旁度过的。冰心曾说过:“(福建会馆)是父亲经常领我去与同乡聚会和看戏的地方。”冰心是福建长乐人,而烟台是她“灵魂的故乡”。在烟台,经常勾起她乡情的是福建会馆和妈祖奶奶。

  正殿的妈祖高高端坐,头顶凤冠,面容年轻而姣好,神态凝重而慈和。经过历朝皇帝的册封,妈祖最终被确立为“天后圣母”。上方“德符坤载”的匾额就是对妈祖博大慈爱之精神、扶危济困之品质的褒扬。两侧墙壁的绘图主要展示了妈祖的生平、降妖的故事和历朝历代的封号。妈祖的一生非常短暂,她去世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诗人们对她也是大加颂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妈祖是从民间走出的女神,妈祖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四月的好天气里,我在福建会馆流连了一个上午。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在这里走上一圈,并不要太长时间,这里既没有烟台山旖旎的风光,也没有滨海广场的惬意,更没有海水浴场踏浪游泳的乐趣。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她有的,在她本身,在她本身之外。

  仰视她,读懂她,然后你会魂牵梦萦……☆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