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期刊 >> 烟台散文期刊

袁丰雪: 钟灵毓秀毓璜顶

作者: 更新时间:2019-07-22 14:49

  钟灵毓秀毓璜顶

  ◎袁丰雪

  坐落在烟台闹市区制高点上的毓璜顶公园钟灵毓秀,是城市的一颗闪闪发光的绿宝石,也是一块美丽无瑕的翡翠,更是城市的一顶华贵皇冠。历经数百年风雨,愈加发出烁人的光彩。

  毓璜顶公园的精华是绮丽多姿的古建筑群。整个古建筑群由以玉皇殿为中路轴线的西部原道士居住区和玉皇阁,东部的吕祖庙、小蓬莱石坊及周边的亭、廊、台、碑等组成。整组建筑设计精缜,结构紧凑,规整而富于变化,顺自然而巧运匠心。

  小蓬莱坊是一座木石结构的牌楼,建筑古朴,格局庄重。据史书记载,小蓬莱坊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五月,因祈雨得降而建,整个石坊,古朴典雅,龙盘螭护,玲珑奇绝,正中上悬立粉金边斗匾,书曰“观静”,横额题有“小蓬莱”3个金色大字,苍劲俊秀,为清代地方官龚易图所书,右题“观海”,左题“听涛”。石坊两侧刻有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于是,一时名士皆从其游。”石坊背面正中斗匾上书曰“播涛”,横额是“仙山缥缈”,右是“吟风”,左是“弄月”,两侧柱上对联是“金碧池台云露照灼,丹青山严壑风月莹”,堪称传神之笔。坊北立一石碑,上刻“神山壮色”四字,令人不禁击节叹赏。

  穿过小蓬莱坊,是一条曲折蜿蜒的石径,一路苍翠,曲径通幽,迎面可见朱漆月门,月门上的砖墙上刻有“瀛枢”两个篆字,意思为从这里是进入仙山之门。步入月门,便是玉皇庙,回首见门顶横书“福地洞天”四字,甚觉此言不虚。据崇祯三年重修碑文记载,玉皇庙初创时规模甚小,只有三间殿堂,建在玉山之颠,殿内供奉道教神灵玉皇大帝,用于举办宗教活动。明朝重修改大,形成四合院式庙宇建筑,后在数百年间经不同时代多次重修增建而成。这是一组具有浓厚胶东风格的古庙建筑群,分前后三进、左右两庑,周围环以女儿墙,规模恢宏可观。山门建于陡崖之上,左右有钟鼓楼,彩饰绚丽,气势雄伟。庙堂三进,包括东西廊庑,灵霄宝殿和候客厅,布局巧妙,结构严谨。玉皇庙系道教庙宇,供奉的是玉皇大帝。旧史记载:“每遇灾旱患,登顶祈祷,无不灵应,故风调雨顺,民安物阜”,自古这里便成为烟台百姓进行神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民间相传,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周围百姓自发来此朝拜玉皇大帝,年复一年,形成了正月初九赶庙会的民俗,沿袭至今不衰,近年更将其发扬光大。

  玉皇庙的正门是山门殿,为三间硬山穿堂建筑,砖木结构,门过道两侧设有秦琼、尉迟敬德泥塑神像为门神。位于山门两侧的是钟鼓二楼,据传由福建会馆重建,为二层重檐十字脊建筑形式。西楼为鼓楼,上书“起雨”,内置圆鼓;东楼为钟楼,上题“应霜”,内置铜钟。整个建筑小巧奇特、玲珑剔透,四条屋脊成十字汇顶,飞檐走兽、斗拱、封头,一应俱全,在古建筑中堪称精品。

  穿过山门,进入前院,迎面是玉皇庙正殿。在正殿和山门的房檐下,有八个用青灰砖刻的篆体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迹龙飞凤舞,钢劲有力,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正殿正中设有神龛,内塑玉皇大帝神像,左右有金童玉女陪伺,两旁有南极仙翁和北极仙翁站立,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有二十八宿壁画,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正殿的两侧是东西两厢,也称配殿,是清代重修的,东西相向而立,跨于南北两院。西厢为当年道士所用,东厢为宴客的地方,烟台奇山所十三个村子的村长每年都要在此聚会议事,共商烟台大计。2001年后,开始在西厢供奉十二属相,西厢因此改称为生肖殿。

  位于正殿之后的后殿,也叫候客厅,建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为连体建筑,中间为王母殿,东端山墙外加建抱厦形成轩廊,又名一览轩、小憩轩,与后殿呈拐尺状。据传说是因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小憩而得名。在廊轩内凭栏送目,确有海天一览、心旷神怡之感。

  在主殿的后院,有一棵饱经沧桑的石榴树,据考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它老枝盘曲,新枝吐翠,开白花,结白果,虽历经沧桑,仍生机盎然。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说,1964年董必武同志登临时,看了这棵石榴树深为赞赏,叮嘱园林管理人员要倍加珍爱,“留作历史的见证”。老树的西侧,有一棵小石榴树,树龄较老树年轻,开红花,结红果,每当石榴花开,老少相映,红白相间,构成奇趣,被称为“童叟奇观”,为毓璜顶平添了许多情趣。毓璜顶原名玉皇顶,因有玉皇庙而得名。旧时,这里曾是人们崇神敬仙、祈求福禄的地方。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庙宇时,由文人雅士提议,更名为毓璜顶。红漆大门镌刻着“毓秀钟灵地不爱宝,璜琮璞玉山自生辉”的对联,这使我不由得联想起1964年,老烟台人谭鸿鑫老先生造访毓璜顶,亲耳所闻玉皇庙内一道士道出的一段奇闻传说:

  元代的烟台市区,只是一处滨海的零散渔区,在三面环山的滨海区中部,有一座72米高的小山,山上枝繁叶茂,瑞气逼人。一位全真道长偶经此地,但见一金光从山顶射出,直入云天。道长潜入洞窟,发现一金蟾,嘴巴一张一翕,吐出金光,见生人入洞,瞬时而去。道长大呼:“真乃神奇之山也”。遂下山化缘聚资,在山上兴建了三间庙堂,供奉道家尊崇的玉皇大帝。而蟾窟奇观的传说,后来就刻在原玉皇庙戏台的楹联里,曰:

  蟾窟映奇山聊籍衣冠妆黛传演来名象真情,

  蜃楼记沧海试看锦乡文章粉点出兴衰戏剧。

  “此地乃奇地,此山乃奇山也”,我不由得在心中默默称奇,而原烟台博物馆馆长王焕理更是把毓璜顶称作烟台的种子,老先生说毓璜顶600年历史,烟台山象征“烟台”名称的由来,不过是明代之后的事情,而毓璜顶的山色庙宇却早在元末就开始播撒人杰地灵之气了。如果把烟台山称作烟台的根,毓璜顶就是烟台的种子。

  如今,这颗古老的种子,更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毓璜顶公园的西区是2007年刚刚新建完成的新景区,包括太乙剑坛、鸿宾楼、瑶池园等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建筑。

  太乙剑坛位于新景区的东南角,是一个圆形的活动场地,直径28米,中间设石灯一座,周围有八卦图案相绕,地面由长方形大理石块铺装,周边护杆采用大理石雪花白材料,经抛光打磨,镂空雕刻而成,并设有八门方便进出,是园内别具新意的健身休闲场地。置身坛上,轻舞长剑,舒展身躯,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太乙剑坛西侧是鸿宾楼,取鸿雁来宾之意,是一组具有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由主楼、厢房构成,主楼三层,框架结构,歇山黑瓦屋面,两侧带暖阁,为园内重要的观赏休闲建筑之一。

  鸿宾楼北侧,与玉皇庙相对的,为一组具有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名为瑶池园。中间以瑶池、假山为主构成一水系,周围有竹城、紫霞厅、绿蕉馆、茗香轩、兰蕙舫、四季春院、倚山楼、香积堂以及邀月亭、鸳鸯亭、曲桥等建筑,并由游廊连为一体。大门外用普通大理石砌建包墙,镶以黑色理石,采用阴雕的方式,刻有《二十四孝》故事,图案精美。整组建筑雕梁画栋,灵巧别致,引人入胜。

  毓璜顶公园除北部的庙宇区和西部的园林景观建筑区外,南、东部均为休闲区。根据山地地形落差的变化,以梯式台地为特点,依山就势,修建诸多平整的、用大理石铺装的活动场地,由台阶路、碎石路贯通连接,点缀亭廊花架,并施以大面积绿化,栽植梅竹松以及各类常绿、落叶乔灌木,草坪、花卉铺地,形成绿荫覆盖、遮天蔽日的绿化效果和曲径蜿蜒、步换景移的游览环境,徜徉其间,满目青翠,秀色可掬,令游者无不心静神谧,情定气闲,其悠哉快哉,怡然自得之心境油然而生。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老的正月初九庙会,有了新的发展,今年的庙会更是办得非常成功,在节日的最后一天我也赶来凑热闹。虽说是最后一天,仍不断有如我一样的游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探正月初九庙会的“芳容”。据公园业务科李梅科长介绍:“今年的庙会由传统的正月初九一天,延长为正月初九至十一三天。活动期间,公园举办了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活动,邀请了海阳大秧歌、胶东大鼓、只楚庙鼓、螳螂拳、大杆号、戚家拳、吴氏太极拳等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示,让市民面对面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此外,还举办了‘祈福迎祥,戴福还家’大型民俗活动,通过挂福牌的方式,让市民重温春节抢福、摸福、祈福的习俗。市民在表达美好祝愿的同时,也将公园装饰一新,极具节日气氛。为了提升庙会的文化层次,公园还举办了大型民间鉴宝·寻宝·赛宝活动,特地从CCTV-2《鉴宝》栏目组请来专家,以现场交流的方式服务大众,实现藏友与专家的近距离互动,提高大众鉴赏水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除了上述活动,庙会还举办了猜谜、对春联等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活动,增加了市民逛庙会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使庙会成为喜庆的节日,欢乐的海洋,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届庙会人气更旺,前来逛庙会的市民较上届庙会几乎翻了一倍,达到近20万人次。”

  欣赏着名胜古迹,沐浴着融融暖阳,我的心里已是满满的沉醉。看今日之毓璜顶公园,松柏掩映,殿阁俨然,宛如一幅清秀淡雅的水墨画。此前,不曾频频光顾这里,皆是因“生活在别处,近处无风景”的观念作祟,总觉得最美最好的景致都在别处,近处熟视无睹的景点没啥看头。这次来毓璜顶公园,细细体悟之下,竟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风景的美不在远处近处,而在于人的心灵。静下心来,用心去察看,一切皆是风景。可是,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有太多的舍近求远,总以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在远处,总在马不停蹄地努力寻找,而一旦走近了才发现,那些所盼望的,那些所苦苦寻找的不过是不知何处而来的意义的反光,光与反光原本就是一物,郁闷和快乐又何尝不是系于一念之间?这让人突然理解了林清玄所说的“快乐不在别处,就在当下”,其实,美好的景致何尝不是如此?停下脚步,停下烦乱的心绪,蓦然回首,你会发现:那些苦苦找寻的物什,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比如风景,比如名胜。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