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期刊 > 烟台散文期刊 正文

李绪政: 月光下的智慧和激情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9-07-22 08:51

  月光下的智慧和激情

  ——读张炜新作《芳心似火》

  ◎李绪政

  读完张炜的新作《芳心似火》,正是子夜时分。窗外高耸的法桐树和白杨树的枝杈间,摇曳着春月娟娟。月亮的清辉映照大地,温情、明亮。《芳心似火》的最后章节是“美好的月光”,张炜用优雅深情的笔触告诉我们,芳心就是“皎洁的月光下跳动的一颗心,它有月光一样的清纯和遥远,有它一样羞涩的外表和内在的热烈”。“芳心,就是那颗爱心,就是把炽热加以收敛克制、保持了一种适度和温文、还没有开始放肆燃烧的心。”书的结尾作者殷殷召唤,“让我们仰起头,好好凝视这轮皎皎的月亮吧,它是整个天宇的芳心啊。”

  书里书外,心内身外,两轮湛明的月光在这个早春子夜的阅读中,遥相呼应,交汇融合。书中的每个文字都在这个瞬间幻化成一片至美的月光,浸洗润泽着浮躁的世界和喧嚷的人生。用心体悟《芳心似火》,体悟着张炜月光下的智慧和激情。

  这是一本爱之书。作者从芳心说起,从男女之爱和芳香四溢的爱恋之心,说到生命的燃烧与克制,说到万物之心,说到对世界、对人、对义、对物的爱,说到爱的真谛。“原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说都是有心的。只要是心,就不能掠夺和占有,也不能极尽撩拨之能事,不能让其一口气烧成灰烬。要让心长久地保持一种芬芳。”

  爱的馨香在《芳心似火》中处处弥漫。这是一本以大爱之心写就的大书,是一本富于浪漫气质、精美温雅而又寓意丰沛、蕴蓄着生命熔岩的书。作者深爱这片二千多年前称作齐国的土地,深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爱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神妙灵动、仙气飘飘而又顽梗沉潜、风骨峻峭的人。书中写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稷下学宫”,对其辉煌、对东莱人士的卓越贡献,作者的赞赏溢于言表,“如果没有莱国人士‘好议论’的传统,没有东海的洋风鼓涨,没有方士和商贾的交错奔走,没有盐铁工业的大规模兴起,没有半岛游士频繁的访谈和聚会,又怎么会有稷下学宫的最终矗立呢?”

  仿佛一本齐文化百科大典的精简读本,走进《芳心似火》就是走在时间的深处,走在历史的根脉之中。张炜引领我们遍览齐文化的名山大川,寻访智者大贤,也带我们查考翻阅“文化的皱褶”,从点心、千年膏、炕头屉柜、炕上餐桌和龟、鸟、狐狸、树、山泉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让我们领略齐地民俗风物那曼妙悠扬的神美韵味,直至带领我们长驱直入,深入地去探究潜隐的文化基因、基因的组合与裂变。

  这是一本富于勇气和担当的大言之书。《芳心似火》的副题是“兼论齐国的恣与累”。作者以一颗赤子之心,勇敢地在文明的源头地带探寻着致病的细菌和毒素。齐国曾经有过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曾经傲视群雄。可就是这样的强国,“在兴旺发达了几百年之后,竟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了,连个像样的废墟都没有留下。”这让作者疼惜不已,慨叹万千,更让作者的忧思走进了历史的幽冥、玄奥之处。

  “华车和酒杯”、“最繁华的都市”、“好色的国王”、“狂欢的集团”等篇章,向我们展示了齐国的恣意放纵和奢靡浮华,展示了奢华背后无可逃避的衰败之气。暴富之后,如果没有内在的约束力量和超验的仰望,放纵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让自己快乐难道还有错吗?只要今天及时行乐,哪管明日洪水滔天,在没有仰望、没有灵魂支撑的世代,难道不是人人都只做不说的一个潜规则吗?大大小小的管仲和其主子们当然要让自己快乐,当然是好色又好货。他们在追逐肉体满足的过程中,形成了狂欢集团,而“这种狂欢其实就是一场物欲的燃烧,它从一个集团的内部开始燃烧,逐渐烧成不可遏制的熊熊大火,烧成大地一片焦黑。”作者赞同荀子对齐国灭亡的把脉诊断,病根就在于“统治者不修礼义、唯利是图、玩弄权谋。”这正是“立功不立义”的必然结果。

  书中写到了“稷下学宫”和“旷世大言”,向我们描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作者说,“大物”的时代,尤其需要“大言”。“如果没有稷下学宫的‘大言’来平衡一下‘大物’,那就会阴阳失调,齐国的腐败也就更快了”。“通观齐国历史,可以结论说‘稷下’兴则国运兴,‘稷下’衰则国势危,‘稷下’灭则齐国终。”没有大言的时代,定会血脉阻滞、营养不良,不仅导致身体的虚弱和苍白,更是一种荒凉和悲哀。

  “书生”和“棋形不好”两节,读来荡气回肠又令人唏嘘感叹、心痛不已。那仿佛是世世代代每个真正书生无可逃避的必然宿命,即使肉体仍然活着,可谁在心灵深处不曾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死亡呢?生命时刻都在抉择。输赢还是义理?真理还是谎言?生存还是死亡?灵魂还是肉体?无数次的挣扎与搏杀,无数次涅重生,最终仍然坚持着内心的向往和方向,这就是书生了。不向肉体妥协,不以功利为指向,不以成败论英雄,甚至不论肉体生命的死活。书中写了王懿荣,奋力抗击八国联军,最后跳井自尽;瞿秋白坦然面对刑场,说“此处甚好”,从容唱罢国际歌慷慨就义;更有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雄杰、那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们是书生,也被看作“书呆子”,作者由此深深慨叹“人类历史、中华历史上,没有这样呆立不动以至于化为顽石和钢铁的人物,这个民族不是太可怜了吗?人类相信和向往一种文明,当然是向往它所具有的伟大力量,这力量大到不可思议,大到让人临死不惧,这才称得上文明啊。”

  一个伟大的文明,必是以智慧为至美,也以书生为至宝,珍爱有加的,他们是给民族镶了金边的人。所以作者希望“理想的生存其实应该首先让每个人都成为书生,而后再说其他吧。”

  这是一本锋利灵锐的探究之书。张炜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智识者的警醒立场,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物质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虚无主义横扫大地的今天,他从齐国的“恣与累”中,倾听着历史悠远而近切的回音。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进一步说“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张炜探究着历史的演进,探究着历史演进中思想和文化的变迁与积累。

  秦国崩塌了,齐国崩塌了,盛唐崩塌了,大清也崩塌了,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代一代,积累着、崩塌着,建造着、拆毁着,成就着、败坏着。可崩塌与败坏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走出那“周期律”的方向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有真正有效的积累?如何才能有持久的平安、和谐与幸福?作者说,“看来思想与文化的积累才能最终确保物质的积累;而思想与文化的积累是一个更复杂更艰难的过程,它的曲折性与冲突性会出人预料地巨大。但人类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力,不能去继续发展这种积累,等待人类的就只会是更大的浩劫。人类的坚韧和宽容、对物质主义的警惕和反思,大概是确保思想文化积累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吧。”

  张炜的探究之剑直接指向了文明的标准和文明的走向。他不认为物质财富和科技水平是唯一的标准,更不是最高指标。“文明的指标,说到底还是要看人与客观世界,即人与他人、与自然万物相处的方式如何。”他对消费主义泛滥,节制、含蓄、操守、温情等大面积溃丧的这个所谓后现代,心怀虑患,忧心忡忡。“解构,解放,放纵,一直沿此目标冲刷下去,享乐主义和现世主义就是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真理”。“一个最没有希望的世界、最颓丧的时代,在东西方交流愈加方便的时期,在网络传播日盛的现代条件下,恐怕会集阳火与阴毒于一身。如果这样的不幸果真降临,那又该是怎样的一个时刻。”作者的铿锵大言,宛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

  这是一本清心明目的静修之书。《芳心似火》愈读到后边,愈感觉惊心动魄,令人气息紧促,但总体而言,这仍是一本安静之书,因为其起始和最终的指向乃是芳心,是那一轮安静的月亮。

  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安静。“能够安静下来的人,通常被视为极有力量、起码是潜藏了某种大能量的人,这种人或者体能过人,或者思想过人”。安静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而不是虚浮的力量。有了这样的力量,定在一个地方可以牢实不倚,移动走出去也会步步踏实。”

  安静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更努力更专注地做,是收束、是抽离、是屏蔽、是拒绝、是放下、是守候。安静不是心如止水,寂寂不动,而是在豁朗和纯净中,谛听更深更高更远更美的声音,是让心清洁、让目光明澈,看所当看的,听所当听的,吃所当吃的,行所当行的。今天不是一个容易安静的时代。太多的东西让我们难以割舍。几乎身体每个感官的快乐和享受,都在流水线上集中生产,批发零售兼营。“不仅是口腹,就是眼睛和耳朵,也都经历了一个由大素到大荤的过程。从物质的味蕾到精神的味蕾,全都一块儿给荤油塞住了。”这是一个“可怜又危险的境地,已经麻木到美丑不分香臭不辨。”

  作者用温情的笔触情谊绵长地向我们描写了那些美好的事物。舒适宽松、色彩明艳、棉质丝质、又朴素又华丽的传统衣衫。那些滋补生命的蜜粥、糕饼、膏丹,那些来自土地、让人安慰、让人踏实的滋养之物,“劳作一天,茶饭温饱,入夜或黎明时分抬手取一点膏饼汤汁,小酌畅饮都行,那种滋味和气息是很好的,它令人想起山峦和平原。”美好的生活、祥和的心灵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朴素中早就蕴含着丰丰足足的幸福。这一切都来自于安静。

  这是一本信守之书。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负重前行,无论何时回首凝望,孔子的身影总是大山般伫立在那里,穿透两千多年历史的尘飞土扬,仍熠熠生辉。“仁义礼智信”这些文化的精血,仍滚热地涌动在我们的身体里。作者对此怀有深深的敬虔。“现代的一切都太快了,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缓慢沉着的永恒来平衡一下、衬托一下。而孔子的木车,就有可能是这样的一种永恒吧。”

  作者在深入探究物质享乐、功利实用、冷血残酷对中华文明的阻滞之后,进一步探寻一种生生不息、芳心永在的力量,作者走向信实的坚守,走向中华文明的源头。“五六十年前甚至更早,中国人曾经把萎靡和颓败的责任全推给了孔孟,把心里的义愤之火烧在了儒学身上。但是冷静思之并进而引用事实说话,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何时施行过孔孟荀等理论和主张?我们只看到了三位圣贤苦口婆心的劝诫和辛苦一生的游说,更看到了施政者的拒绝。东方国家的帝王除了一度高耸过儒家的商标,或者砸毁这些商标,并没有一年或一天真正施行过他们的主张啊!”

  统治者总是以种种理由,将那文明的精髓束之高阁。“要知道这一束,就是两千多年啊!”作者的慨叹中,蕴含着无法言尽的意味。民族复兴的希望在哪里呢?在于和谐、在于安宁、在于仁爱、在于信实、在于向上的信念,而这一切不是早就预备在那里?向导和榜样不是早就乘着木车,守候在那开始的地方吗?

  这是一本仰望之书。作者在结尾写了“美好的月光”。仿佛是一次探索发现之旅,我们跟随张炜呼吸着两千多年前的东莱海风,遍访齐莱之地的风土人情,出没于江湖与庙堂之间,惊心动魄地追寻着历史的脚踪。为什么欲望的力量如此巨大,把一个伟大的齐国烧成了灰烬?为什么儒表法里的谋略在一代一代封建统治者手中屡试不爽?为什么“仁政”总是无法真正实施?为什么残忍的铁腕竟可以毫不收敛、毫无顾忌,让普遍的恐惧几千年绵延不绝?那辆承载“永恒”的木车,在通往“芳心”、通往明月之路上还要经受怎样的颠簸?能够一往无前吗?漫漫的探索之旅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烟花般灿然绽放的绚烂,也看到了华厦倾覆的滚滚烟尘,最终我们还是走向生命的唯一凭靠,芳心与爱。

  “与这颗芳心相匹配的,就是月色下的这一切,大地、河流、树木、清风和夜鸟,以及天空这片稀疏的蓝宝石一样的星辰”。“在这样的月色下,那颗心才能如此地跳动。这是人生所能遇到的最美好的一个世界,人大概就是为了与这个世界相遇才投生的。在这个世界里,嫉恨和憎恶,苦难和战争,血和泪,这些不幸都离我们十二分遥远。为了贪婪的占有而进行的拼死争夺也消失了。只要这样的一轮明月在,那就意味着美好的日子仍然在前边等着我们。”

  仰望这一轮明月,仰望那熠熠闪烁的灿烂星空。生命不仅仅是低头耕种,苦苦觅食,更是抬头仰望。生命的力量,不仅仅在于肚腹的饱胀,更在抬头仰望中,在对终极价值和真理彼岸的寻靠。生命来自于尘土,也必归于尘土,但那却是闪耀着神圣光辉的尘土。燃烧与熄灭,并不是生命的全部,肉体之中更有一颗热爱智慧、探究真理、追求永恒的月光般灵透飞扬的“芳心”——爱之心。

  仰望月空,探寻生命之源、智慧之源、芳心之源,这正是《芳心似火》给我们的深刻启迪。捧读这本智慧与激情并存、思想和诗意交融的《芳心似火》,让自己安安静静,真真正正。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