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期刊 > 胶东文学期刊 正文

陈颖:《多湾》读后感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9-07-19 15:07

  《多湾》读后感

  陈颖

  《多湾》是从四月下旬开始读的。四月二十日去济南学习的时候想带着路上看,太厚了,放弃了。五一节放假,早起晚睡,读完了。

  不容置疑,《多湾》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它从民国二十年讲述到现在,从少女季瓷写到中年章西芳,时间跨越近一个世纪——近百年的沧桑史在书中一一展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季瓷虚岁十八。那一年腊月里,季瓷出阁了……封建社会的礼数、规矩、迷信、等级、愚昧等等,我都没有经历,但是我也有一个小脚的婆(奶奶)。读到季瓷和于枝兰,我就会想起我的婆和四婆,想起老人的变形的小脚和长长的裹脚布。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划成分、斗地主,这些我肯定也没有记忆。我只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成分还常被提起,当一个贫下中农无尚光荣。不过,我认为成分这东西对70年代的人冲击还是不大的。而最让人忧伤的是主宰了无数人命运的户籍管理制度。我们读书的时候,班里坐着的几乎都是农村娃,一个班级偶尔会有一个两个城市户口的孩子,那是因为他们的妈妈吃国家粮。我们中考的时候,很多人都想考上中专,把户口带出去,从此摘下农民的帽子。可是那个时候考个中专,比登天还难。所以所有的农村姑娘都想嫁个城市人,就算姑娘本人傻乎乎地不去想,姑娘她妈也会想得睡不着觉。可以说,曾经的户籍管理制度残害了很多年轻人的爱情和婚姻。可是婚姻这东西,不是外界因素所能干扰的,老天爷早就在你生而为人的时候,给你找好了归宿,你不嫁或是不娶是不行的。我是不是也迷信了?

  书写得太多,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期间,我还没出生,当然感受不到那种饥饿的煎熬。不过接下来的那场政治风暴残余的痕迹,我却看到了。那时我还没上学,就认识了我家缝纫机上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后来又知道了后面那句“干革命要靠毛泽东思想”。记得小时候听大人说,大人上山去偷着搂烧火草,被看山的人抓着了,你不要惊慌,你只要态度严肃地背上几句毛主席语录,看山的人就会放了你。如果赶巧你是个文盲,那问题就严重了――毛主席语录都不会背,心不纯,网包和耙留下,不罚你算是饶了你。伟大领袖去逝时,我六岁。我还记得年轻高大的父亲按着大姐和我的头,鞠躬、鞠躬、再鞠躬。站在父亲的左边,低着头,我心里感到莫名的恐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死伤无数。小小的我,对“唐山大地震”这五个字刻骨铭心。1977年,我刚上小学,听大人们说,我们旺远的七个村要一起搬到唐山去。因为唐山大地震死了太多的人,那里需要人,需要人去建设新唐山,我哭了,坚决不去。大人问我为什么不去,我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大人问如果答应你一个条件,你去不去?我想都没想,说把咱家的大槐树带上吧,带上大槐树我就去。在小小的我的眼里,大槐树已经高入云天,那么高的大槐树人是搬不走的,搬不走大槐树,我就不去唐山。现在想想,小小的我竟然对故土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只可惜,大槐树已离开我有十多个年头了,我的婆离开我更久。所有的陪伴,都是一个有限的过程,不会永远。

  我推算了下章西芳的年龄,她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我这个70后,如果在经历、思想、行为上被划为60后,也不为过。说到行为,就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不管怎样,我还是佩服西芳的。她为她农村户口的侄女做到了极致,她那么做,不是一个当姑姑的本分,可是也是为了她的侄女,她把她内心最原始的东西拿出来被现实研磨、浸泡。可以说奶奶季瓷的一生,影响了孙女西芳的一生。

  书读完了两天,书中的人物依然在我脑海里晃——勤俭聪慧的小脚季瓷、有主见敢拼创的西芳,还有章柿、胡爱花、胡爱莲、章楝、罗北京、章西平、章津平……恍惚间,他们像突然从书中走了出来,在我眼前走来走去。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