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期刊 > 胶东文学期刊 正文

王韵:爱是一条长长的河

作者: 更新时间:2019-07-19 15:07

  爱是一条长长的河

  ——在迟焕彩先生《又见并蒂莲花开》首发式上的发言

  王韵

  人类的情感是亘古以来不变的话题。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各种文体都有佳作出现。迟焕彩先生《又见并蒂莲花开》这部文集,充满深厚的情感,就是这样一部以爱为核心的散文佳作集。

  《又见并蒂莲花开》以迟焕彩先生人生经历为背景,通过作者一生的命运旅途和人生态度,展示了胶东地区的社会史、心灵史、家庭史。作品以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记述了时代的更迭、人生的沉浮。难能可贵的是,迟焕彩先生的文集,不仅揭示个人出对家庭对亲人的情感,更呈现出对时代、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迟先生以严谨的文字、庄重的态度,整理记述了与本家三叔、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迟浩田将军的交往;以温情的笔触、深厚的感情,记录了与母亲、妻子、儿女家庭中的生活图景;以饱满的热情,生动描述了作者工作、交友、以及与人为善、仗义执言的点点滴滴。作品中可以更看出作者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对家庭永不割舍的深情,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凝聚着与国家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切情感,充盈着热爱国家、关注民生的热烈情怀,汇成一条托起这篇作品的情感之河。

  迟焕彩先生是一位具有厚重家国情怀,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从迟浩田将军战火中寄给家人的300多封家书中,精选出20封辑录成文。并以细腻的笔触、诚挚的情感,在饱含深情、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与迟浩田将军交往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表达了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再现了革命前辈在拯救民族危亡的血火战争中,在大浪淘沙的洪波巨浪里,闪现在共产党人身上的信仰之光,传神地刻画了缔造共和国的革命前辈们最可宝贵的伟大灵魂。

  迟焕彩先生同时更是一位性情中人,一个平凡的人,对家人的亲情与爱溢于笔端。然而作者所书之情,绝非卿卿我我私情,而是把这些私情融入对时代、融入对国家之深情、大情中去。将个人命运与时代、与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置于历史的大屏幕里,正是这情感之河支撑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应该说,这就是《又见并蒂莲花开》的本质所在。

  厚重的生活积累,成为作者的强大依托。通读文集,作品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道的胶东风俗,让人倍感亲切。作品称为北方社会生活,特别是胶东地区的百科全书,毫不为过。作品所揭示的善良的人性、真挚的感情、醇厚的人情,和风光、民俗一道,构成了一幅北方生活风情画。这部全景式描摹乡村历史和新农村改革变迁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胶东百年史的缩影,既有宏大叙事的高瞻远瞩,也有洞烛人性、以人为本的细腻谨严。

  迟焕彩先生的写作不仅是角色写作,更是本色写作。写作就是一种纸上的倾诉,而在倾诉过程中都有一个聆听者。语言的存在取决于聆听,迟焕彩文字的聆听者就是读者,尤其是与他相识相熟的人。当作者独对键盘时,人生的历程就从岁月的浮尘中清晰显现出来,所有的文字都成了轻轻的诉说与回顾。他的文字是朴素的,关注生活,关注人的心灵。其文字真实有力,却又意境隽永。这不是角色写作,不是通常意义的创作。迟焕彩的作品,与其说是文学,不如说是以笔为剪刀,为读者剪裁出的60年中国历史变革,人事浮沉的宏大画面。写出了历史的真实,让我们知道脚下的这方土地,有多少风风华绝代的故事,有多少被尘封的如烟往事。细读文章,不难发现,他的文章与为人一样具有三种意识,平民意识,奉献意识和感恩意识。这三种意识出自他的出身和经历,还有他的修养。意识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并不是每一个平民都有自觉的平民意识,只有不忘本,不褪本色的人,才会以自觉的平民意识立世。具有平民意识的人,低调沉稳,仁爱宽厚,而具悲悯情怀。

  年轮,之于苍茫宇宙并无特殊意义,纪年而已;而对于个人或一部作品,有时则意味着一次转折、一种命运。“人间的荣光必然在历史某处汇合”,而这一汇合,开启了一段历史,一段用热爱、激情、奉献、心血打造的历史,一段记录着荣光与梦想的历史。退休,成为一般人人生奋斗的终结,却成为迟焕彩先生步入创作之路的开始。同为离退休干部,其他人多是在家电视麻将抱孙子,而迟焕彩却宵衣旰食乐此不疲搞创作。他的头脑中,记忆着从混沌初开至今的天地万物,人世悲欢。他把看到的一切,感受的一切,用一种坚毅持久的笔触记录了下来。几十年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在平淡无奇千篇一律的真实生活观念作用下,收获着成果,奉献着心力。

  莫道岁月不留痕,沧桑正道70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者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曾因过度疲劳发生过心肌梗塞,但术后仍然心态积极而阳光,率真而热忱,全然忘记自己是做过大手术的人,依然执着坚韧,笔耕不辍。以超出常人的努力和毅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力,以一种确切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去创作。他用心记录着70年来的生活轨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社会、家庭、亲情和友情的蓝本。用自己的文字解读着人生,其生活与经历打上了时代烙印,饱含着对社会心怀担当的情愫。物质的独立容易,精神的独立极难,身处世事繁杂,却保持思考和宁静,实属不易。古今中外,那些献身于科学、艺术、哲学的先哲,无不是将目光聚焦在对社会对人类的思考,用自己手中的笔,把生命的感喟与人间的图景,立体地描绘出来。

  这一切得益于作者与生俱来的顽强的生命力。这类先天储存的韧性、靠近土地性、耐性,让迟先生和他的禀赋、气质、品性在他的作品里得以充分显示。作者精益求精的自律精神,历练老成的态度,朴素的思维和措词,形成人品、生活环境及风格的和谐一致。

  我想作为一个读者的身份,谈谈自己对这部长篇纪实散文集的看法。严格说来不能说一点瑕疵没有,比如有的部分稍显重复。但相对于40多万字体量,时间跨度横亘近百年的长篇作品,作者的执着毅力可见一斑。另外就是整部作品始终以一个情字贯穿全卷。纵观全书,资料浩繁,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不难看出作者在文中倾入了大量的心血精力和情感。虽然耗时长久,但其中所蕴含的真情和深情却吸引着读者读下去。从中体会母子之情、叔侄之情,夫妻之道、婆媳之道,并引起共鸣。

  文如其人,阅读迟焕彩的作品,也就了解了作者本人。一个有着平民意识,奉献精神的人,他的为政,行事也必定是纯粹朴实的,胸怀是谦和博大的。他把对父母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文学的爱,转化成对平凡人的爱,对文学爱好者的爱,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对平凡人的关爱与支持提携。

  散文要把“人”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散文写作应该从心灵的感应和共鸣出发,牵引和提升读者向精神高地不断攀升,才能有效抵制当下散文的浮躁和浅薄,消解散文的低俗化和快餐化。

  《又见并蒂莲花开》写人、写情、写意、写出了人的精气神。注重对人物心灵世界的开掘,注重对人物的精神寻觅,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生命回声。可以说,迟焕彩先生这部散文集的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一个人能走得久远,关键看与谁同行。这是我读完迟焕彩先生《又见并蒂莲花开》后的感慨。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就不会消沉;与智者前行,你会不同凡响,美好的心灵磁场会相互净化。在岁月的长河中,择意气相通的朋友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迟先生的文友遍布大江南北,还有相当多的“忘年交”。

  《旧唐书·魏徵传》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阅读过程中,感觉迟焕彩先生的朋友也成了我的师长朋友。朋友就是一面“镜子”,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为人处世,他们走过的人生道路,就是自己的“镜子”。“照镜子”旨在“正衣冠”,常照镜子,才能随时发现自己形象上的缺陷和瑕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激发自己设法弥补自己的美中不足,不断完善,不断完美。从而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彻底使我们的面貌焕然一新。

  读《又见并蒂莲花开》,迟先生笔下的人物仿佛在对自己侃侃而谈,谈他们的人生感悟,谈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指点着迷津。在日益功利化世俗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谊是多么珍贵。读《又见并蒂莲花开》,让我们感受到朋友间的阳光和美丽,用心去播种善良和厚道,不经意就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那些德艺双馨的人,就是推动我们不断奋进的一面“镜子”。明镜高悬,我们才能不断清洗掉自己心灵上的灰尘。要想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必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高悬一面这样的“镜子”。

  在书中我也读出了迟焕彩先生的文化人格魅力,那就是以自己的善良宽厚以及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担道义,守良知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关注热爱文化人,尽自己所能,踏踏实实地为文化人做事。迟焕彩先生多年来热心公益,爱才惜才,与老伴隋淑兰女士情投意合,热心助人,善良正直,帮助了无数需要关照的困难家庭。锦上添花人人都会,难得的是雪中送炭。迟焕彩先生一生都在与人为善、雪中送炭,他送去的是生活困顿、前途迷茫者的关爱与鼓励,是人生大爱。

  所有的喜欢,如果少了精神的标高,终难免流于世俗。爱,是一条长长的河,必须用心灵来维护,甚至用生命来护卫。它有激流,也有漩涡,时而激荡澎湃,时而舒缓平静。只有不断以情感之水注入和滋润爱的心田,让生命充满活力,永葆青春,才能让生活充满激情,永不干涸。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