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期刊 > 文艺评论期刊 正文

秋江:音容尤在,人书俱老——忆盛英先生的翰墨情怀

作者:烟台评论 更新时间:2019-07-19 10:17

  秋江//音容尤在,人书俱老——忆盛英先生的翰墨情怀

  南窗独坐的时侯,我时常凝视着“听雨楼”白壁上高悬着的一副对联,其书古雅庄严,墨浓如漆,高迈如君子之正襟危坐,令人生凛然敬意,其文为:“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其字体乃是用清国之隶书大家伊秉绶体式的隶书挥洒而成,书风与文字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堪为书中神品,又不失励志修德的九鼎箴言。

  此宝便是齐鲁已故书画名家盛英先生二十载前所赐我的座右铭。先生以大写意花鸟画名重于世,人品更是有口皆碑。然而先生在书法上的成就因常被画名所掩,不为人知,实为憾事。

  我有幸于青年之时便与先生亲近,常聆听先生教导,见其墨宝甚多,友谊甚笃,现在想来亦是人生快事。

  先生生于莱州,家境殷实,乃书香门第。髻发之年便每日字课临池,至之耳顺之龄尤临帖不辍,功力深厚,古风盎然,一生勤于临池为先生绘画的大成,提供了有力的笔墨保障。先生的主张是宁可三日不做画,不可一日不习书。先生的观点是从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诸贤的实践中得之,有人赞先生的画图老辣大气、笔墨灵动时,先生的回答非常简单:我得益于书法。

  先生早年勤习唐碑,而后对两汉隶书情有独钟,不喜俊秀一路的较成熟碑铭。却对屺三公山碑、西狭颂、张迁碑等大加赞赏,终生倾心,数十载而乐不改志。俗云,字如其人,先生喜欢的碑帖所表现出的古厚、庄严、质朴,不取媚于人,不玲珑小气的气质,也恰是先生人品、画品的脚注。先生不仅对汉隶倾心,对清中晚期的隶书大家如何绍基、伊秉绶等都常效而仿之,尤其是伊秉绶的书作,更被先生推为上品。伊氏的字,愈大愈有气势,绝无纤弱取媚之笔,被推为清朝隶书第一。先生极喜伊书朴茂大气,又不失儒雅的书风。心摹手追数年之久,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先生常以此体出手,几可乱真。当时,现代画院驻足南山公园的憩园之内,陈兰英先生邀田园诗人李培序先生为楹柱撰长联一幅。请先生为之书,我有幸侍候左右,并勾勒上柱,此联便是纯正的伊隶写就,不温不火,却极具气度,朱柱黄字,为憩园增色许多,惜墨宝与楹联之内容已杳然无人知晓。烟台山公园北麓的海边有一奇礁,其中刊有“合璧”二字,更是先生用心创作的精品之作。先生作书喜用猫毫浓墨、逆锋、徐行为之,以增其涩,从而使其力透纸背,圆润丰厚。南开大学教授、画家陈玉圃先生曾到烟台小住,有关人士出面组织与其座谈并切磋。座谈会后,盛先生首先开笔,只见先生手执山猫笔,立于案前,运丹田之气,濡墨挥毫,一点一画,都呈现出无限的张力,须臾“智水仁山”四个榜书大字呈现在人们面前。陈先生鼓掌而赞之,大气凌人,法相高古,确有寿者之相,在场的杜恒范、李桂笙先生等亦为之叫好。

  先生常告诫我,临帖时一定要找未加后人修整过的原帖,这样方能看出原碑精神。纵然有些字残破得不能让人辨识,也无妨。字能否解释的早晚的事,而气格取其低,则难以自救,临帖更不能取。现在某些出版社将字体分解以间架结构为式的字帖来临,那样你将侧努、波磔弄得再规范、通透而集结成字那也是一个个规范的积木、毫无生命力可言,先生的每次教诲都令我如醍醐灌顶,这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先生为人不但有长者风范,而先生之书亦是宁静中寓流动,古厚中呈新意,不营苟,不悍霸,呈至刚至润至雅的庙堂大气。我喜迁新居时,室之厅取名源远书屋,妻问我欲请谁为之题,我正色道:非盛老莫属。先生按原大尺寸认真地写了两幅,其作融篆入隶,篆隶结合,堪称佳作,一时竟使我难取难舍。先生的翰墨对于草书几乎无不涉猎,行书取法颜鲁公寓伊秉绶也是取法豪迈,不斤斤于点画得失,逸笔草草,自有风骨。

  一日,憩园寂静,惟先生与我品茗论书,忽然先生离座而起,直奔画案。只见先生裁纸折格,濡墨运毫,要作书。我忙过去牵纸侍奉,只见先生用凝重的中锋,徐徐而行,宠辱不惊,却又俊逸洒脱地写下了此文开篇所说的对联。我嬉然而问盛老:这幅墨宝欲将如何,先生幽默地说,送秋江吧,怎么样?我大喜过望,急忙求先生题上上款,先生用笔中余墨写下了秋江法家指正,并落下款。我羞愧道:“秋江一介后生,亦不敏艺事,怎敢受法家之称谓”。先生正色道:你虽学历不高,说话亦少,凡事向后,但是在书画上你眼光不浅,心里也有分寸,所以写这十个字是对你的勉励,只要能耐得寂寞,不随波逐流,更莫营苟做事,或可能在书画上有所领悟。

  至今,二十余年已过,先生已飘然驾鹤。而我也已过知天命之年,虽无玲珑取巧之意,却也染上了不少世俗之习。加之本人无雄心大志,难有登泰华之想,实在有负先生之望。虽如此,我却常常望着先生的墨宝上的期望,不敢虚度时日,以此就算作是对先生的告慰吧。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