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新闻动态 >> 区市动态

徐悲鸿及亲友、师生作品巡回展烟台站开展

作者: 更新时间:2015-07-23 08:38

  

永远的徐悲鸿

徐悲鸿及亲友师生作品展盛大开幕

  

作品展开幕式由市文联主席孙光辉主持

作品展现场观众云集

座谈会现场

  2015年7月19日,为了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烟台市文联、烟台市文广新局和烟台东山珍藏馆共同举办的《永远的徐悲鸿———徐悲鸿及亲友、师生作品巡回展》烟台站画展,在东山珍藏馆盛大开幕,上午开幕式之后又举办了此次画展研讨会。本次联展展出徐达章(徐悲鸿之父)、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林风眠、廖静文、吴作人、赵少昂等共59位艺术名家的作品70幅,其中中国画52幅,油画18幅,这些参与的艺术家都是徐悲鸿先生的亲人、朋友和学生。

  丹青巨擎教育巨子

  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是中国百年艺术史上的“丹青巨擎、教育巨子”,是我国杰出的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而其素描和油画则深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徐悲鸿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58年,却创作了数千件美术作品,他创作的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尤其是笔下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作为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一代宗师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当外敌燃起的战火席卷神州,举国悲观之际,徐悲鸿用画笔发出高喊,画了一大批振奋民族精神、呼唤奋起抵抗的伟大画作。许多优秀的画家都是从徐悲鸿这里出发,不断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绘画形式与方法。

  徐悲鸿开创的美术教学体系至今仍在沿用,他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卓有成就的画坛大家,如吴作人、蒋兆和、李苦禅等。徐悲鸿先生桃李满天下,学生和再传学生不可胜数。

  徐家与烟台人民感情深厚

  促成此次画展的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原主任、教授杨先让祖籍牟平,曾在牟平一中读书学习。他在画展开幕的致辞中说,“烟台人民对徐家是有感情的,徐家对烟台人民也是有感情的。”

  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对杨先让教授的这一番话给记者做了进一步的解读:“徐悲鸿先生1927年结束留学回国的时候,距离‘九·一八事变’有四年的时间,从《马关条约》以后日本入侵,他深深地体会到爱国之痛,这是他非常重要的一点。从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惨败到1895年《马关条约》在烟台换约,这些与烟台有关的历史,也是徐悲鸿先生心中的痛。”“从1931年到1945年,这期间徐悲鸿画了大量抗日作品,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一边用他的画唤醒国民,一边筹集抗战资金。这其中最重要的一幅画就是《田横五百士》,《田横五百士》与蓬莱有关、与胶东有关。”徐明表示,“烟台又是中国最早解放的城市。所以,这座城市,这个地区是徐悲鸿非常看重的。”“这次展览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纪念烟台首次解放七十周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是源动力,文化是灵魂。”

  徐悲鸿的长孙徐小阳在开幕式致辞中,也多次表达对烟台的深厚情谊,和对烟台社会各界的感谢之情。“1963年,徐悲鸿逝世10周年时,在烟台办过一次展览,当时可以说把徐悲鸿最经典的作品都带来了,引起巨大轰动。”曾参与活动的烟台市文化局原副局长、第一任美协主席陈兰英介绍说,之后,徐悲鸿的夫人廖靖文女士也多次到烟台来,郭沫若先生为烟台的博物馆题写馆名,也是廖静文女士牵线,徐家与烟台人民可谓是感情至深。

  五代同堂,徐悲鸿玄孙也来了

  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了一对可爱的宝宝,杨先让教授介绍说,这是徐悲鸿先生的玄孙和玄孙女,也一起来看看烟台。“这次展览,不仅徐悲鸿的长子徐伯阳和长孙徐小阳来了,就连徐小阳的女儿和孙子、孙女也来了,加上徐悲鸿先生,可以说是五代同堂。”

  这次展览,徐小阳还根据徐悲鸿1943年所画《会师东京》(又名群狮图)用景泰蓝制作了一幅一模一样的作品,“以前我们只知道景泰蓝是用来制作花瓶的,可徐悲鸿先生的长孙徐小阳却有了新的创作。这幅画中的几头狮子各有代表,也有着特殊的寓意所指。”说起恩师徐悲鸿,杨先让教授表示,徐悲鸿多次赴南洋义卖画作,所得巨款用于抚恤抗战死难将士的遗孤,并将自己一生的绘画精品和收藏,全部捐献给国家,给后人留下了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现场展出廖静文绝笔

  本次展览不仅大师作品多亮点更多,其中徐悲鸿的夫人廖靖文女士生前绝笔也在现场展出。“为了这次展览,我们特意到了我的师母廖静文馆长的家里,她病了,因为要参加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这次展览,我原本让她题四个字,‘国振文兴’,结果她一看,又定下了另外四个字:‘民富军强’。而且我们去取字的时候,老太太特别高兴,跟我们讲对烟台的感情。”结果第二天,杨先让就接到廖静文去世的电话,“这是她的绝笔,意义特殊啊。”“展出的作品里还有一件有着特殊意义。”杨先让介绍说,就是徐悲鸿的《马》。“这是徐悲鸿先生于1942年在贵阳画的,也就是徐悲鸿和廖静文订婚的时候画的。廖先生看完这幅作品后,很感动,又提笔在画作旁边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展览中还有两张,是徐悲鸿父亲的画作。过去我们只是知道徐悲鸿父亲的《课子图》,那是个人物画,没想到,后来我们又发现了他的两张山水,也带到烟台来展出,十分珍贵。”

 

责任编辑:文联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