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以"抗战与文艺"回望民族抗争史
作者: 邵杰
①1938年8月毛泽东为延安“战地文化资料展览会”的题词:“发展抗战文艺,振奋军民,争取最后胜利。 ”刊载于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文艺突击》 1939年第1卷第1期。
②图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木刻工作团成员刘韵波所作《慰劳抗属歌》。1943年秋冬之交,他为了收集抗日英雄的斗争材料,深入中条山地区的抗日根据地采风体验生活、组织木刻宣传活动,被敌人包围在小村内,献出了年仅31岁的宝贵生命。
③这张被命名为《前线视察》的照片,记录了1940年,贺龙、周士弟、关向应、甘泗淇(右起)在前线的情景。是1940年初延安电影团在晋绥抗日根据地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过程中由吴印咸抓拍的。
④八路军一二九师指战员献礼给中共七大绘制的降落伞。
⑤1940年冬,晋察冀北岳区反扫荡战斗中,一名战士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不幸中弹受伤,正在战场上跟踪拍摄的沙飞恰好捕捉到了这一瞬间。
⑥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 。日军倚仗空中优势,妄图“以炸迫降” 。中苏空军联合作战给予反击,并于1938年2月18日,中国空军创造了12分钟击落敌机十二架的奇迹,赢得武汉抗战时期首次空中大捷。此作梁又铭以水彩画展现当时的场景。
一张巨大的降落伞倒置垂悬于展厅高高的天花板上,这是本次展览中抗战时期最为特殊的一件一级文物展品——八路军一二九师献给庆祝中共七大召开的彩绘降落伞,它由一二九师的美术工作者画于1939年10月击落日军战机所缴获的降落伞上。其上的彩绘在晕黄的灯光映衬下,仿佛可以带领观众穿越时空的隧道,粗放的笔触、尖锐的呼号、苦难深重的民族境遇、一片片丹心可鉴的赤子情怀……回望70年前,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广大文艺工作者结成抗日统一战线,走出书房、画室,投身到火热的民族救亡运动中,热情讴歌全民抗战,愤怒鞭挞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形成了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抗战文艺,为振奋民族精神、坚定人民抗战必胜的斗志和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阴荏苒,如今虽然抗日烽火已熄,但民族记忆犹存。7月7日至9月30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反映抗战文艺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在70年后的今天,以“抗战与文艺”之名,我们回望那段家国拳拳的燃情抗争岁月。该系列展由“文艺与抗战展”“延安电影团史料展”“抗战木刻展”“抗战摄影展”“梁又铭抗战美术作品展”五个展览组成,共展出历史文物、美术和摄影作品以及历史照片等1109件(套) 。以千余件文物、近700件(套)首次展出的规模和体量,其检阅了国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间在革命文物和历史照片的征集、保管方面的成果,见证了前身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国博在革命文物收藏、研究中的担当与自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目前,国博馆藏抗战时期的文物和图书报刊7000多件,抗战时期历史照片5万多张(原版历史照片和底片近万张) ,其中相当一部分属绝无仅有的珍贵历史文物和文献。此次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立足多年来的馆藏文物,旨在充分发挥文物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的作用,反映党领导下的文艺抗战,弘扬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和当前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为开创新时期文艺工作新局面提供历史经验和历史借鉴。
半个多世纪国博馆藏革命文物的一次巡礼
作为整个系列展的重点展出单元,“文艺与抗战展”部分展品近475件(套),涵盖抗战时期有关文献、题词、绘画、歌曲、戏剧、漫画、连环画、窗花、邮票、证章、传单、墙报、锦旗、文艺图书报刊等,形象地反映了抗战文艺的方方面面。其中, 1938年8月毛泽东为延安“战地文化资料展览会”的题词“发展抗战文艺,振奋军民,争取最后胜利” ; 1940年9月29日周恩来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王席君的题词“笔战是枪战的前驱,也是枪战的后盾” ;1945年邓颖超代表周恩来赠送柳亚子的延安木刻窗花;中共七大期间朱德为悼念抗战烈士书写的“浩然正气”锦旗等尤为珍贵。与此同时,展览中滚动播放的杨虎城将军西安阅兵的电影纪录片,以及反映延安文艺生活、中共七大召开的纪录片等视频使观众如身临其境般生动地感受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氛围。
“延安电影团史料展”系统反映了这个1938年9月初成立于延安,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的发展历史。抗战期间,延安电影团曾摄制《延安与八路军》 《南泥湾》 《白求恩大夫》等新闻素材;吴印咸为毛泽东的留影,彭德怀、习仲勋在军事地图前研究保卫延安等珍贵历史照片成为该部分中的亮点。
“抗战木刻展”着力展现抗战时期以“鲁艺木刻工作团”为主的木刻作品。抗战时期,延安文艺工作者就地取材,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走出了一条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道路。对此,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木刻宣传画在抗战时期一直冲锋在前,有着广泛影响。这也是此次将木刻展作为单独展览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还特别邀请了98岁的原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著名版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琦作为当年的亲历者来到展览现场。展览中每一件珍贵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曲折而动人的故事,富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每一件作品如果拿出来解读,可能都会是一个课题。 ”
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
“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这是战地摄影界的名言,而抗战摄影的先辈以他们的生命与鲜血诠释了这一精神。他们用照相机忠实地记录下四万万同胞的英勇不屈,拍摄下大量抗日战争最直观的历史见证影像,而他们自身也经历了枪林弹雨与生死考验,许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抗战摄影展”部分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大曾、沙飞、石少华等摄影家作品,平时在教科书、各类出版物中经常看到的抗战时期作品,让人们耳熟能详。早在1936年12月,方大曾就孤身一人深入绥远抗战前线进行战地采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第一时间赶赴华北抗战前线拍摄。可惜的是,在1937年10月前后这位年仅25岁的战地摄影师便不幸失踪。“作为一位民间摄影师,此次展览专门将方大曾的作品放在第一位,是因其作品系首次在国家级的博物馆展出,这也是对这位晚近重新挖掘出来的艺术家的纪念。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二部图片室主任杨红林说。与方大曾同龄的沙飞,于全面抗战爆发后奔赴晋察冀根据地投身于抗战摄影事业,一同作为抗战摄影的奠基人,他们代表着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战地摄影。
特别推出的“梁又铭抗战美术作品展”单元展现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旅画家梁又铭(1906—1984)创作的抗战题材水墨画、水彩画等,其中包含其家属捐赠给国博的重要收藏。在北伐战争时期,因政局动荡,梁又铭受文学家萧伯纳“艺术应与现实结合”观念的影响,毅然投笔从戎。其绘制的《中国空军抗战史画》组画,深刻地反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以纪实手法表现了中国空军与日军发生的历次重要空战,激发了当时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梁又铭的画作饱含着家国情怀,由于1949年后海峡两岸的阻隔,许多这类题材作品大陆观众未曾有机会见到,这也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最特别的一部分,此次展出成为这一领域的有力补充。
“在抗战时,我父亲曾在国际新闻摄影社工作,因此收集了很多资料和照片,由于接连两次听说有敌机被打下来,但都是外国人击落的,他就有疑问,中国自己的空军呢?询问后得知打下来的敌机都是被我们中国自己的青年击落的。面对当时空军的资讯太少、宣传不够、老百姓对防空知识不了解的现实,他遂开始画空军题材作品。 ”谈起父亲的创作,梁又铭之子梁政均回忆道:“因为他自己本身不是空军,所以为了创作经历了许多波折,当时的中国空军刚成立,德国、英国、美国的各种飞机都有,如同杂牌军,为了真实记录就必须要确定资料,于是他便每天跑去机场收集资料,为此还被卫兵误会为间谍抓起来。等到真正开始画了,他便拿给飞行员们看,人家连说这个飞机不对,像贴在墙上不会飞的。通过研究空气动力学、航空机械学后再画,又因不了解空军作战的队形、飞机翻滚的动作等空战情况,被指出他笔下的飞机不会打仗,于是,继续探索……”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抗日战争中人民空前的觉醒和空前的团结,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胜利篇章。而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潮流。此次“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呈现了70年前的家仇国恨、同仇敌忾、英勇壮烈以及艺术的创造精神,在弘扬和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的同时,缅怀那些为抗战胜利作出历史性贡献的文艺工作者,而这无疑也将为研究20世纪文艺的发展变化与对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提供重要史料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