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鉴赏 > 影像鉴赏 正文

中外电影合作之道:好莱坞缺的+中国有的

作者:中国艺术报 更新时间:2015-07-14 08:21

好莱坞缺的+中国有的

——王中磊、叶宁、汤姆·德桑托、郑泰成、徐克、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眼中的中外电影合作之道

作者:李 博

  要做全球化的电影,IP内容本身一定要质量过硬,而中国题材绝对是有发展潜力的,因为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上天入地的神鬼故事,包括点击量非常高的一些网络小说,都是足以吸引全球观众,并且中国独有的优质IP。

《重返20岁》根据韩国希杰娱乐公司出品的《奇怪的她》改编

  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从未像今天一样“亲密无间”过。不久前,电广传媒宣布牵手美国狮门影业,将开展15亿美金的巨额合作;华谊美国公司亦与美国STX娱乐公司签订3年内不少于18部电影的合作计划。与此同时,张艺谋的新片《长城》、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也都是中美电影企业合作的产物。而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文艺气质浓郁的中文电影《狼图腾》在国内获得超过7亿元票房的事实,则证明了好莱坞并非中国电影唯一的合作对象。

  中国这样一个年票房产出近300亿元、观众人次高达8.3亿的庞大市场,已然成为全球电影行业瞩目的焦点,更带动了量级不断增大的中外电影合作行为。无论是海外电影资本、技术、人才涌入中国,还是中国电影资本、技术、人才输出海外,关于中外合作的方式与方法、准则与理念,都是有志于此道的中国电影人之“刚需”。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和“中国合作好莱坞研讨会”上,一众业界“大佬”纷纷道出了自己心中的中外电影合作之道。

  合作方式

  中国IP+好莱坞工业模式

  王中磊(华谊兄弟公司总裁):

  曾几何时,功夫是中国电影的“必杀技”,不论中国演员还是导演,跟海外市场的关联基本上都与功夫有关。但是这个“必杀技”在用了多年之后,已经没有过去那么灵光了。2008年华谊参与投资的《功夫之王》选用了成龙、李连杰两位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功夫演员,虽然在海外取得了一定的票房,却与“成功”的标准相距甚远。原因何在?因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外国电影人的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如今凭借自己的力量已经完全可以拍出非常棒的功夫电影了,功夫元素甚至被运用到了《功夫熊猫》这样的卖座动画电影当中。

  渐渐失去了功夫这个“必杀技”的中国电影,目前比较缺乏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甚至连国内的市场都无法满足。如今,很多国内影视投资公司不具备创造优质IP的能力,只能通过一些简单投机的方式来盈利,例如让著名演员当导演或邀请拥有强大粉丝群体的人士参与影片创作,然后迅速完成制作,去捞这种带有话题性的“快钱”。这种投机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中国电影行业出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至今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充其量只有一个一个单独存在的产业点,在从业者普遍没有“链条”意识的前提下,大多数人都只懂得去挤“点”——看到话题人物拍电影票房好,众人就趋之若鹜;看到春节档、暑期档赚钱,众影片就一哄而上;甚至一天之内哪个时间段赚钱,众人也前赴后继。生存在如此产业形态之中的中国电影人,注定难以与海外电影工业实现有效对接。万达拿到热门IP《鬼吹灯》的版权后,为什么要找华谊、光线等公司一起合作?还是因为工业链条基础太薄弱,需要更多公司参与才能完成复杂IP的转换。

  叶宁(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

  要做全球化的电影,IP内容本身一定要质量过硬,而中国题材绝对是有发展潜力的,因为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上天入地的神鬼故事,包括点击量非常高的一些网络小说,都是足以吸引全球观众,并且中国独有的优质IP。然而,开发这种IP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作支撑,所以我认为目前更加理想的中外合作方式是,将中国的优质IP与海外的工业模式相结合,而非反其道行之。这是因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电影工业尚不够完善,很多类型的影片根本不可能被拍出来,即便拍出来了,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导致质量大打折扣。之前我去探班《星际穿越》,拍摄现场看起来非常普通,远不如一些国产电影那样排场大,结果影片拍出来之后,达到的艺术高度却令人惊叹。像《星际穿越》这样特立独行的影片,在中国是很难立项的,因为我们的投资人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一个已经被证明能够获得成功的类型模式之中。我相信,中国的优质IP加上好莱坞的工业模式,一定能够打造出中国自己的哈利·波特品牌。

  合作理念

  人物比特效重要

  汤姆·德桑托(美国制片人、编剧):

  《变形金刚4》为什么能在中国狂卷近20亿元票房?《速度与激情7》为何在中国首映当天票房便突破4亿元?因为这些好莱坞电影都塑造了成功的人物。对于系列电影来说,精彩的人物是最重要的,甚至比精彩的故事更加重要。无论《泰坦尼克号》还是《阿凡达》,无论《复仇者联盟》还是《冰雪奇缘》,所有卖座的好莱坞电影都拥有令人过目难忘的角色。很多人认为商业电影主要拼的是曲折的故事和炫目的特效,其实他错了,对于任何电影来说,人物都无比重要。在好莱坞,策划一部商业电影时最艰巨的一项任务就是确定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这是创作剧本的前提,也是拍摄整部电影的前提。很多国家的电影人都在学习好莱坞的工业模式和产业流程,却忽略了好莱坞电影对于人物这一核心元素的精雕细琢。我认为中国电影对抗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最好办法,就是与好莱坞展开合作,双方从竞争者转化为合作者,从而将合拍片推向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并实现双赢,是中美电影人都乐于见到的局面。事实上,《钢铁侠3》等影片的商业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种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郑泰成(韩国希杰娱乐公司总裁):

  我们与中国电影人合作了《重返20岁》《分手合约》等影片,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随着合作的加深,我们愈发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基础,是相互之间的尊重和理解。每个国家的电影人都有自己的行业规范和创作方式,不能因为有些国家的电影市场规模相对庞大,有些则相对弱小,就简单地断定前者要优于后者,后者必须听从前者。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合作双方才有可能相互理解,从而在不断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达成共识,并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此外,我们还应当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因为固有的观念而影响双方的合作。例如,在中国获得超过3亿元票房的《重返20岁》翻拍自韩国电影,中韩双方的创作者会根据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特色来改变原作中的情节和人物,并不因为中韩文化较为接近而忽略细节的修改,这是一种在成熟的电影工业机制下才能实现的合作方式。

  合作准则

  民族的不一定是世界的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美国导演):

  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就需要找到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通点。拍电影不是要分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是要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共性,那些为了突显本地区、本民族特性的影片,往往连本地区、本民族的观众都难以打动。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是有默契的,每个国家的人都会唱歌、跳舞,会坠入爱河、会有争吵,创作电影就是通过故事和人物来传达上述信息。人性是共通的,无论中国故事、美国故事还是法国故事,合拍就是要找到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具有共通性的人物才是联接不同地区和民族观众之间的纽带。因此对于电影而言,情感是位居所有元素之上的。我导演的电影《黑天鹅》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电影,却感动了全球很多地方的观众,这就证明我的个人体验与其他人的体验完全可以共通。至于如何通过电影去表达情感,我的答案是有时候需要灵感的激发,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如同你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许能够欣赏诗意之美,却并不一定能把每个诗句都解读出来。

  徐克(中国香港导演):

  情感是电影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最重要元素。我是一个香港人,有能力拍出深深植根于大陆文化土壤之中的《智取威虎山》,是因为我为影片注入了情感。《智取威虎山》中的英雄人物和他的壮举打动了学生时代身在纽约的我,为什么不能打动如今的年轻人?有人说如今的年轻人跟我年轻时不同,但我认为只要找到过去与现在的情感联系,就能打动所有时代的观众。我曾经在好莱坞拍摄过电影,跨文化的合作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的思维空间无限扩大,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件在母文化中似乎稀松平常的事情,这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文联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