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打“3M”特色

作者:中国艺术报 更新时间:2015-04-22 09:16

  4月16日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政府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一场向世界电影致敬的“光影礼赞”典礼,拉开了电影节恢弘的序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知名电影节主席、驻华使节、电影人和电影制片机构、电影市场、论坛嘉宾代表1500余人相聚于北京,只为电影。

  以“3M”特色即“大师”(Master)、“大众”(Mass)和“大市场”(Market)作为节展定位和办节风格的本届电影节,涵盖了开幕式、天坛奖评奖、北京展映、北京策划·主题论坛、电影市场、电影嘉年华、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七大主体活动,以及“注目未来”单元、纪录单元、“经典京剧电影”单元、“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等多项相关活动。

  与前四届相比,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实现了不少新突破。在大师级电影人邀约方面,“天坛奖”评委会阵容除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担任评委会主席外,其他评委都是世界著名的导演、编剧和演员,同时还邀请了曾担任过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的马可·穆勒担任首席顾问,邀请15个国际知名电影节的主席、总监出席各项活动;在影片质量方面,“天坛奖”入围的国际影片均为全球首映作品,还有21部国际A类电影节以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被选入展映片单;在市场展会规模方面,本届电影节展商总数较上届实现10%以上增长,国际展商占50%左右比例,市场签约额预计将超110亿元。本届电影节还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合作,设立戛纳电影节“中国新影人基金奖”,获奖项目直接参与第68届戛纳电影节电影市场活动。同时与美国电影协会合作举办“好莱坞电影大师班”,设立“MPA大奖”,获奖项目方将由美国电影协会资助培训。此外,北京国际电影节有限公司也已正式注册成立,作为市场主体加入电影节承办机制,在市场化运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世界并不缺少电影节——目前已有的国际知名电影节多达20余个,平均每月举办两个;世界也不缺少有特色的电影节——戛纳的艺术与市场交融,威尼斯的小众文艺,柏林的政治题材,东京的亚洲气象,釜山的青年扶持,几乎每个知名的国际电影节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那么,与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电影节相比,年轻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独有的特色是什么?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志勇告诉记者,“3M”特色是在5年举办电影节的过程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大师’体现了电影节的国际化水准和专业品位,反映了其艺术价值;‘大众’体现了电影节的品牌效应和惠民主张,体现了其社会价值;‘大市场’体现了电影节的市场活力和行业认可度,反映了其商业价值。”

  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131.15亿元,总观影人次3.7亿;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飞跃至296.39亿元,总观影人次高达8.3亿;2015年2月份,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国别票房产出制高点。在5年时间里,中国飞速发展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并正朝着电影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着。也正是在这5年时间里,一个令全球瞩目的知名国际电影节,正在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区域——北京生根发芽。

  赵志勇认为,要确定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特色,首先要清楚地了解电影节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北京国际电影节坐拥三大资源优势,那就是强大的行政资源做后盾、丰富的媒体资源做推广以及充沛的电影资源做支撑。赵志勇还表示,放眼全球,同时具备以上三大资源的城市,唯有北京。经过5年的积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化水平、品牌影响力、市场化程度和活动规模都在不断提升。“我们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北京国际电影节打造成为与欧洲的戛纳电影节、美洲的多伦多电影节齐名的亚洲第一电影节,跻身世界三大电影节之列。”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