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文联多项创新延伸服务手臂强化服务职能

作者:中国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12-24 10:50

  中国摄协首次专门面向大学生举办全国性摄影展

  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颁奖

  由中国摄协、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传媒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暨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12月16日在桐乡举行开幕式和颁奖典礼,徐肖冰、侯波纪念馆同期开馆。

  徐肖冰曾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协主席等,其夫人侯波曾在中南海承担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摄影工作。两人从延安一路走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从2010年开始举办的“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坚持旗帜鲜明的学术立场和专业水准,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摄影活动之一。“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是“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衍生出来的全新学术品牌,也是中国摄协主办的首个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全国性摄影大展。

  本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以“在路上”为主题,共收到1614人的2062组有效作品参评,最终评出了典藏作品、深度专题、新人佳作、影像探索佳作、入选佳作等18组入展作品。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受到全国摄影专业院校和广大在校大学生中的摄影爱好者的强烈关注,共收到733位同学的1136组有效参评作品。双年展根据常规摄影类型、高校摄影教育培养方向及未来就业方向等,设立了纪录类影像、实验类影像、商用影像等三大类别,征集对于一个主题进行完整表达的摄影专题作品。最终评出21组入展作品,分获各类别影像典藏、提名等。这些作品既显示出在校大学生的青春锐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现状。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新媒体学习平台上线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近日根据学员需求,创新工作思路,搭建了新媒体学习平台,为广大学员和校友提供了一个了解研修信息、展示创作成果、开展交流合作的网络平台,实现了网站、微博和微信的互联互通。同时,为增强研修培训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研修院近期启动了师资库建设,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时间,构建打造一支能够较好满足文联文艺研修工作需求,层次较高、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并首批聘任了30名授课专家作为特聘导师。12月15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新媒体学习平台上线暨首批特聘导师代表受聘仪式在京举行。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院长李屹出席仪式,启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新媒体学习平台上线按钮,并向首批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代表陈晋、徐沛东、姜昆、赵汝蘅、王瑶、尹力、胡玫、于平颁发了聘书。

  李屹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中国文联也在着力推进文联系统信息化建设。研修院要在新媒体学习平台上线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准确把握信息工作的发展规律,建设更开放、更先进、更高效、更实用的网络学习平台、学员创作成果展示平台、培训研修后续服务平台,不断推出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培养文艺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李屹强调,来研修院授课的老师都是德艺双馨的专家、艺术家,为学员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解决了很多学员在创作中的具体疑惑,更重要的是为大家传递了一种精神和力量,激发了内心深处对人文情怀和价值观的追求,指明了创作的方向,让学员们感慨“受益终生”。希望在老师和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文艺研修院能够更好地发挥在文联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作出重要贡献。

  仪式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主持。郑希友等中国文联有关部室负责人和部分在京学员代表参加了仪式。

  

  北京“网上超市”推介剧本

  实现文联线上、线下服务“双轮驱动”

  12月17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的北京第二届剧本推介会开幕式暨网上剧本超市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本次活动作为主办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精神的一项具体行动,吸引了众多体制内外以及非京籍剧本作者积极参与,共有3020部作品参加推介会,类型涉及文学、电影、电视、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等。为便于剧本及曲艺作品作者与需求单位直接对接,推介会现场特别设置了多媒体推广区、剧作家交流区、自由洽谈区、收购区、超市自选区。现场还专门开辟了京津冀地区作品推介活动区域,以进一步推动京津冀文化发展一体化。推介会期间还将举办两场签约仪式以及3场论坛、3场剧本宣讲和相关展演活动,并为剧作家提供现场法律咨询服务。

  同时,北京文联网“网上剧本超市”也正式开通运行,实现了文联线上、线下服务的“双轮驱动”运行模式,剧作者可在平台上直接报名上传剧本,影视文化公司等相关剧本需求方亦可在线查阅剧本,实施网上洽谈,这也是北京市文联转变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形式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

  推介会将持续到21日。王海平、张和平、陈启刚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开幕式。

  

  近300件浙江书法村作品今起亮相浙江美术馆

  农民登上艺术殿堂

  浙江书法正从书斋走向民间,从高端走向大众。12月19日,一道由群众创造的壮美书法盛景在杭州启幕——浙江近300位农民书法家首次集体登上最高艺术殿堂,亮相由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联主办,浙江书法家协会承办的“中国梦·乡村行——浙江书法村作品联展”。许多从未走出过大山的泥腿子一脚跨进了艺术大观园。

  这是一条壮美的书艺长廊——密集小楷端庄秀丽、长幅篆籀高古沉静、巨幅草书奇肆狂放……近300件正草隶行一应俱全,让浙江美术馆从12月19日起破天荒成了一个巨大的乡村书艺空间。其间,荣获此次大展奖项的20位农民,直接成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的新会员。

  从乡村到殿堂

  漫步偌大展厅,从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到杭嘉湖平原渔米之乡;从边远的丽水山区,到杭州繁华之地……挂满整整三大展厅的近300件作品,清雅俊俏气韵生动,每件都有一个故事,每位村民都是书写能手。如果你来,说不定就会找到同村为你写过春联的熟人呢!

  龙湾,是东海之滨的一湾小渔村。但就是那一湾湛蓝的海水,滋润了历代无数的书法大家和小家。“真没想到!我的欧体楷书条幅竟然入展了。”徐贤朋是浙江书法第一村——温州市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村民,长年累月跟妻子在农贸市场卖菜,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中午生意结束后,下午在家自学欧阳询书法的习惯,并经常参加农民书法学习交流,书法日益进步。

  说起写大字,很是有趣。徐贤朋自述和书法扯上关系,除小学时爱好外,大概与七八年前他在宁村农贸巿场卖菜也有关系。当时从巿区蔬菜交易市场贩来的蔬菜外面有一张白色包装纸,“因为老百姓来买时总是要把外面的包装纸掀掉,于是我便想,这么好的纸扔掉多可惜,捡来练大字多好。”徐贤朋笑言。

  后来,徐贤朋每天就把这些纸捡回来,整理好,又买来一本喜欢的欧阳询楷书字帖在家照样写,反正有空就写。“有时去市区贩菜觉得还早就练练,有时巿场收摊早也写写。”为了有固定地方练书法,徐贤朋把新家一楼本来出租的房间收回,改为练字间。“本来两夫妻在巿场摆摊,平时早上是妻子回来烧早点,然后送给我吃,自从喜欢上书法,我就主动回家烧早点,目的是想有机会在家练练书法。刚开始老婆不理解,以为偷懒还闹小矛盾。”徐贤朋平时在摊位上有空就拿着字帖看看,手在摊桌上划划。近年来为村民写春联,给文化礼堂写作品,写着写着胆子就大了,也越写越有劲,并积极参与到村里的交流活动中。

  本次大展共收到80个“浙江书法村”的上千件作品,经市、县书协初选评审的398件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书体兼备、墨华情长。再经省书协严格把关评选,共评出入展作品226件,其中优秀奖20件,首次呈现了浙江农民书法创作的丰硕成果,充分反映出了浙江农村深厚的书法基础,也深深体现了浙江农民对书法艺术的挚爱与情结。“其中20件获奖作品,正是此次浙江书法村作品联展中的代表作,水平比中国书协会员差不了多少。”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雁君高调地宣布:这20位获奖农民将直接录为省书协的新会员。省书协副秘书长、书法家何涤非如此评价道:村民们的书法如一股清丽之风,虏获了评委的心。他们从田野走来,不坠书法之志,一路潜心学习钻研,在无数滴墨迹和千万个字的临摹中,完成了从一个普通农民到村里小有名气书法家的飞跃。

  而在20件获奖作者中,嘉兴老农戴鹏年的年龄最大,今年七十有三,但他练书法的时间已长达70年。他自3岁开始就在做私塾先生的祖父和做账房先生的父亲熏陶下学习书法。老人不仅一直醉心于书法艺术,而且十分热心于书法艺术的公益普及弘扬活动,成为嘉兴书法进校园、入企业、下乡村、到社区、去警营、上军营等大型公益系列活动的主要干将之一,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从锄头到笔头

  西施故里翰墨情长——诸暨牌头镇牌上村的综合办公楼坐落在老镇一隅,与其说这是一个村子的行政中心,倒不如说它是文化中心。“字写得好的人心静、善良,字写得好的地方民风淳朴。”被村民热情包围的省书协副秘书长黄建新这样评价书法的魅力,这样评价牌上村。村党支部书记陈耿说,村子里每年花在书法上的钱大概有三四万。对于一个乡村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是陈耿觉得值。

  潺潺溪水蜿蜒流过农家——在乐清溪坦村文化礼堂的王氏大宗祠内,挂满了村民的书法作品,隶书、草书、小篆等各种书体应有尽有。溪坦村党支部书记王学涛说,这里挂着近60幅书法作品,全部来自村民之手。上至76岁的老人,下至12岁的孩童,从村干部到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都钟情和酷爱书法,书法村也由此而来。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书香溪坦,让书法村成为溪坦的文化名片,孕育出更多的草根书法家。

  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临安市板桥镇上田村受钱王文化的熏陶,上田村全村男女老少,从鹤发童颜的耄耋老翁,到一脸稚气的幼学孩童,从村两委会干部到田间地头劳作的普通农民,都钟情和酷爱书法,有多人多次在全市及以上的书画大赛中获奖。

  书风飘逸百年小村——在安吉县天子湖镇迂迢村,溪水蜿蜒流过农家,黑瓦白墙,百年大树,还有这里的书画文脉,养育了众多的村民书法爱好者。“如果你来我们村,长廊、亭子到处是农民书法家创作的舞台,几张画案拼成案桌,地上全是长长的对联。一代大师吴昌硕就曾生活在我们村巷中。”当地村民在此立有“重生洞”、“洗笔潭”、“昌硕磨炼园”等碑石,这一切成了迂迢村老少相传的历史,书画村的渊源由此而来。

  春风里千树万树梨花开——对于永嘉桥头镇梨村的村民来说,这个曾经因梨而命名的书法村究竟有怎样的风采?走进梨村文化礼堂,只见宽敞的房间内摆放着书桌,上面铺着展开的宣纸,旁边配有墨汁毛笔,书桌上还放着一叠叠字帖。书房里,村民们正围着观看省书协、县书协为他们送来的书法作品。他们小心翼翼地展开,观摩,有的则把作品一幅幅拍下,存到手机里好好欣赏、临摹。看到名家的字帖,村民们自己也想露几手,泼墨挥毫。村民陈志光写下了“墨宝香”三个字,围观者连连叫好。陈志光则不好意思地表示:“写得不好,纯属喜欢,平时大家一起切磋切磋技艺,练练字,图的就是这份快乐。”

  如今,“白天握锄,夜晚舞墨”已成为许多“浙江书法村”村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你走进那既是客厅又是书房,一室两用的农民之居,或许就能窥探到农民书法家苦练书法之端倪。墙上挂满了自己的新作,大气洒脱;书桌上文房四宝一应俱全,各种书体的字帖摆放得整整齐齐;书柜内一卷卷作品,一摞摞宣纸装得满满当当,一股浓浓的翰墨清香扑面而来。

  从树木到树林

  稻花香,翰墨也香。

  2013年7月26日,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建的首个“浙江书法村”在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村挂牌。由此,拉开了浙江省书协在全省11个地市创建“浙江书法村”暨书法服务月活动的序幕。

  热闹的授牌现场,当宁村村支书郑其聪从省书协主席鲍贤伦手中接过书有“浙江书法村”字样的牌匾时,村民们欢喜地大声喝彩起来:宁村书法扬远名。许多习书法的孩子还纷纷从省文联书记处书记高克明手中接过省书协书法家专门为村民们带来的书法集和书法专著。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家就有会有第二家。”鲍贤伦说,省书协在2013年经各地市文联、书协推荐,在全省各地市选择具有书法特色,且具备“有队伍、有活动、有场所、有影响”四有条件的11个书法村进行授牌,并开展“送讲座、送辅导、送图书、送作品”等“四送入村”服务。为进一步扩大服务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果,2014年,省书协又继续在全省每一个有书协组织的县(市、区)中,分阶段各选择一个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创建“浙江书法村”,尽力做到全省县区全覆盖。目前,全省有书协组织的80个县(市、区),各有一个行政村成为浙江书协、地市书协、县书协三级联动共建的“浙江书法村”。同时,以市、县(市、区)区书协组织为单位,分别组织本地书法家分赴当地的农村文化礼堂村进行赠送作品活动,千名书家作品分别走进全省农村文化礼堂。

  丹心绘丹青,翰墨书风流。跟随龙湾区文联主席曹丹艳漫步山村得知,书法第一村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浓厚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的确是涵养龙湾当代书家人文精神的渊薮。村头的活动室里,时有耄耋老人齐聚一堂,用行书、楷书、隶书、草书等书体,联手将诗歌《中国梦·罗山韵》呈现在百米长卷上。龙湾书协主席邱朝剑打比方道,不经意间,如果你跟龙湾人坐下来吃饭,一桌人中总能找出个书法爱好者,有些人甚至随身携带近作,以便与他人交流。

  在温岭大溪镇沈岙村,“全村1450名村民,爱好书法的就有300多人,而且不分男女老幼,大家平时都喜欢到斗山书院里切磋书法技艺。”该村的大学生村官蔡金轩说。而富阳银湖街道唐家坞村,则是地处富春江北岸的一个小山村,盛产毛竹、苦竹,是“文房四宝”中——元书纸、毛笔制作的主要原材料。全村1700余人,浸润在“白天握锄头,晚上舞笔头”的氛围中,常常出现父亲带儿女、外公带外孙、爷爷带孙子来学书法的场景。村党总支书记、书协会长唐干富说:“唐家坞好山好水好空气,闲时写写画画安逸得很,守住这份书写的淡定,或者也是一种幸福吧。”

  穿行在砖石铺就的老街窄巷,吮吸着青砖灰瓦间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乡村——有的是静谧,有的是古朴,一座座旧式建筑,一道道窄窄的街门依次跌入眼帘,时不时瞥见几幅手写的对联,静静散发着翰墨的味道,诸如“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的对联虽然历经风雨洗礼,红色纸张已经褪去了颜色,但充满神韵的书法还清晰可见,苍劲有力。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