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创作谈

作者:中国艺术报 更新时间:2014-12-13 14:11

  “国家公祭”时,我们该想些什么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创作谈

 

  12月13日,是我国确立的第一个国家公祭日,纪念77年前日军占领南京时实施的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在这期间,我用了近一年业余时间完成了6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这些天各种媒体纷纷转载连载,30万册图书处在脱销之中,数以千万的网民争相阅读。这有点超乎我事先想象。不过,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本身和国家公祭活动,我确实在创作此书时就有这种期待,那就是: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悲剧,中国人必须牢记,必须认识,必须有深刻的民族反思。

  在数个月沉浸在血淋淋的大屠杀事件的史料和当事人口述等采写调查的一次次剧痛与悲愤之后,我一直在想这样一连串的问题:

  第一问:日军固然可恨、残暴,他们的血债必须让我们民族记住一千年。但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公祭”今天才有?而日军当时在进入南京后的第五天就在南京飞机场搞了一次“公祭”——公祭他们从上海打到南京城过程中阵亡的官兵。明明是侵略者,他们却能对他们官兵的生命如此重视,而今天如果不是因为同日本关于钓鱼岛的争端,我们国家会不会有人想起以公祭的形式祭祀我们30万的亡灵呢?还有,整个抗日战争中我们伤亡的总人数是3500万哪!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可他们年年在广岛举行公祭,相比之下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

  第二问:南京大屠杀事件几乎人人皆知,恰在我写之前,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先生就是坚持说还没有一个中国人写过它。这也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后来查了一下,真的发现没有一个中国人完整地将这一事件用纪实体文学形式写下来。零零碎碎有一些,但都比较单一、片面。一写就是血淋淋的场面和一些幸存者的口述,结果日本人就是不服。怎么才能让日本人看了我们的作品也“心服口服”呢?

  第三问:为什么日军就那么容易打进了我们的首都——南京,又如此疯狂地残杀那么多百姓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我们的同胞就那么容易被机枪、军刀射死砍死吗?而我从史料中看到,有不少场合,我们那些中国军人在放下武器后被日军押到长江边集体屠杀,几千人倒在日军一个班、一个排的机枪下,却极少有人奋起反击,多数人企图躲在别人的身子底下期待逃生;更有甚者,在撤离南京城时,几千中国军人在混乱中相互残杀致死六七千人……

  第四问:明明是30余万人被屠杀,当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也审判过了,为什么日本人几十年来就是死活不承认有那么多人,甚至连与中国友好的人士也认为没有死那么多人?因为我看到:我们几十年来,没有一次完整地对死亡者进行搜寻和统计,都是些“大约”、“估计”的数字,一会儿“警察厅长”说南京沦陷时“城里还有20多万人”,一会儿又有人说“应该加各地逃难进城的约有50多万人”。相比之下,日军对自己的每一位阵亡者一开始就一一登记造册。我们呢,至今仍只有几万死亡者的名单。

  唉,看过浩浩漫漫的史料与实地采访,有太多的“问号”在我心中想问国人。于是我在作品的最后提出了“十问国人”。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