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名家 > 专栏文章 正文

高林义:只求登攀莫问高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10-23 14:29

  国运盛,书道兴,在生机勃勃、与时俱进的艺术百花园中,有一位跋涉其中,默默耕耘,渐为书界认可并赞誉的书画家,他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烟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潘英琪,1954年生于美丽的莱州湾畔西由镇,出身寒微,并无“家学庭训”可恃,初涉电影事业,即与艺术为伍。闲余寸阴,临汉隶,学唐楷,习二王,摹魏碑。数十年笔耕不辍,又因其职业经历,学养丰厚,师从中国当代魏碑大师孙伯翔先生后,乃有的放矢,广积薄发,终成大器。

  承载·求新

  古邑莱州,依山傍海,风景怡人。山之雄浑,海之博大,造就了莱州人的气魄与才思,潘先生则堪称当代书界中的典范。巍峨千载云峰,以郑氏魏碑扬名于世,海内外名家莫不以顶礼膜拜、惠目亲瞻为荣。而我魏碑之乡,自千古刺史北魏郑道昭先生,斗转星移至今无人及至。潘先生远瞩高瞻,敢于为先,勇负千载重荷,早于八十年代中期即专攻郑碑,登山临池,思神察妙,何止千百遍,深得郑碑真谛,是为“能人”;而于创作实践中,师古不泥古,尽收精髓,融会贯通,于结字、用笔、章法中用心揣摩,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是为“能出”。一时间技惊四座,被海内外书界誉为写碑之高手。

  神韵·才情

  潘英琪书法真、行、隶、魏皆工,为书尤为长。他不是简单的碑帖结合,而是赋予书法以哲学与美学的双重思考。观其作书,善逆锋用笔,独成一格,字里行间机具节奏感,沉实处不激不励,温文尔雅,激荡处一气呵成,游刃有余;笔下线条,跌宕多姿,又富有弹性,韵致盎然,甚得“担夫争道,上水撑船”之妙谛,其苍劲卓逸的意趣,充满了松竹气韵。2000年,他应邀为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书写了“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的魏书联语,刚气、大气卓然,得到极高赞誉。

  1998年,潘英琪又拜中国花鸟画大师孙其峰为师,兼攻写意花鸟山水画。深厚的书法功力,使其作品独具风貌,他以书法入画,以竹、梅、兰、菊为主,格调清新儒雅,颇具魏书豪放之气;墨趣盎然中,张扬着独有的个性。“思飘云外物,诗入图画中”,观其画作,得到的正是这种意蕴。孙其峰先生说:“潘英琪是我收到‘野学生'当中最用功也是最有前途的一位”,并为其题字“都适心裁,自成格调”。

  解读潘英琪的书画作品,不能不关注其中所表达的笔墨意境。字如其人,初观先生,乃一儒雅书生,不苟言谈,至今促膝,方知先生胸存百万兵,大有轻摇“羽扇纶巾”,直教“灰飞烟灭”之势。先生亦书亦画,相得益彰,用笔方圆相宜,施墨润渴适度,真可谓挥洒自如。作品勿论宏微,无不谨慎经营,必意在笔先,笔居心后,绝无一笔轻率。细细品味,一股拙朴、沉雄、凝重的大气扑面而来,一种骨坚、气清、傲岸、挺拔之感油然而生,先生心性、才情跃然而出。

  人品·书品

  潘英琪现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书画家,香港东方艺术中心特聘书画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日韩书画联谊会会员等,虽身兼数职,仍能闹中取静,孜孜以求,数十载艰辛探索,心血浇灌,终成正果。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赛、大展,屡获重奖。各级新闻媒体先后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专业书刊登其作品众多,多件作品刊入各地碑林或被文化部及中外省级以上文博部门收藏,发表过书法论文数篇;入编了《中国历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艺术界名人录》、《齐鲁书画家辞典》、《中国人物年鉴》等多种辞书;经常与日本、韩国书道界交流书艺,并先后三次被邀到韩国举办个人书画展,还以中国文化艺术访问团评审委员的身份随中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刘炳森先生出访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众多作品被海外书法爱好者及收藏家索取收藏,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九九年九月入选了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优秀书画家十人联展”,并在各地多次举办个展,出版了两部作品专辑;被钓鱼台国宾馆特邀为国家领导人创作了多幅书法作品,部分作品被作为馈赠外国领导人的礼品;九一年被评为享受政府津贴的艺术家;九三年被中国文化学会授予了“现代知名艺术家”称号。二○○○年七月。《中国书画报》用整版篇幅介绍其书画成就。

  书山有路勤为径,只求登攀莫问高。为登国粹艺术的至高殿堂,潘英琪正孜孜奋力。而今人生路上,有人以功名利禄为求,有人则以心血汗水为梯,潘先生即居于后者。他虽已逾知命之年,仍能举重若轻;虽无长髯飘拂,竟有成竹在胸!谦、朴、勤、真、诚,乃其为艺为人之根本,厚、重、博、大、无,是其苦苦追求之至境。齐鲁、华夏已为之倾倒,亦为之祝愿,更会为之骄傲!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