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烟台文艺网 > 文艺作品 > 小说散文 正文

綦国瑞:那条长长的胡同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10-22 13:36

  我的家是山东东部的古城莱州,西距济南600里,东距烟台400里,现在只是烟台管辖的一个县级市,可在漫长的历史上它却声名显赫:春秋在这里建立“过”国,至北魏在此设立光州,管辖着胶东直至现在青州的全部疆土,嗣后朝代更迭,但其地位屹立不变。及至清代更成为登莱青道所在地,统领了山东三分之一的地盘。同时驻有道、府、县三级政权。正因如此,自古即为“渤海之名疆,三齐之巨镇”。

  我记事的时候,建国也不过七、八年,古城的轮廓尚在,也可说是雄风犹存。莱州城扩建于明朝初年,是政府为主,百姓集资共建的,为了抵御倭寇,军民同心把座城建得既雄伟壮丽又坚固结实,获得了“铁打的莱州”的口碑。当我看到它的时候,城墙已被挖得七零八落,很象个破牙漏口的老太太了,被剥去砖的地方,能看到一层层夯得很实的黄土。方园9华里的护城河却还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河中的芦苇、蒲子欢快地疯长着,河水干净又清亮,微风吹过,荡起层层涟漪,充满了诗意。每逢雨后,河里的青蛙便吵成一片,那不止不休的劲头,真是能吵翻了天。

  古城有四个门,南门到北门大约有4华里,构成了一条主街。东门到西门要短一点,也接近4华里,同样构成了一条主街。两条主街在城中心交汇,形成了十字路口,俗名就叫大十字口。它的北边不远处就是高高的鼓楼。就在这两条主街上建有73座汉白玉石牌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天下奇观。特别是南北向的这条主街上的牌坊特别密,差不多隔十几米就有一座,这些牌坊有3个门洞的,有5个门洞的,不管是3门洞,还是5门洞,它们中间的那个洞都是最高和最宽的,我曾看到两辆解放车对开是互不相碰的。也许是约定俗成,也许是有个规划,牌坊的主门洞的高度和宽度是大体一致的,这些门洞逐次的排列着,贯通在一起,远远看去并没有空隙,就象是一条长长的胡同,显得宁静、雅致、深邃、神秘又引人遐想。牌坊下边是一条赫色的大理条石辅成的路,路的宽度和牌坊主门洞宽度完全一致,两边是宽宽的石牙子。每块石头大约有2尺长,1尺宽,加工的十分平整,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很规则的图案,象是一层层的木格子无限延伸下去。整个道路显得既华丽高贵又庄重大方,象这样的道路放到现在也应该属于豪华级的。这条路是张宗昌当山东省督军时为家乡修建的,一块石头时价是一块现大洋,那在当时也是十分昂贵的,这也算是他富贵不忘桑梓,假公济公吧。

  我的家就在南护城河外,走三二十步便到南城门的吊桥,吊桥最早是木制的,平日是放下的,可以自由通行,战时则拉起来,一条深深的护城河将敌人阻挡在外边。后来进入热兵器时代,吊桥已失去了当年的作用,已经改成了石砌拱桥,两边是高高的铁栏杆。我小的时候是个老实孩子,并不到处乱跑,但我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站在吊桥上倚着栏杆,向北看那些牌坊,不,严格地说那时并不知牌坊为何物,真正吸引我的是密密的牌坊下形成的那条长长的胡同。这虽然不是一条真正的胡同,它不过是许多牌坊用自己的身形构画出的一个轮廓。但我却觉得这条胡同比我们村里的胡同宽大的多,气派的多,也长的多。我几次想走进去,但都没有这个胆量。

  第一个领我走进这条胡同的是我的大爷爷,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中等微胖的身材,方方的脸庞,黑红的面孔上留着浅浅的胡子,说话、办事、走路都是有板有眼又不紧不慢的样子。他会画画,会扎灯,能弹琴,又喜养花养鸟,常常点着煤油灯一个人在楚界汉河边鏖战。他是看着牌坊长大的,对于牌坊的点点滴滴无不了如指掌。他特别喜欢我这个长孙,尽其所能的教导我。

  在大爷爷的指点和熏陶下,我真是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些石牌坊。在我终于有机会走近了这些石牌坊后,仔细端量:通高多达七、八米,面阔也有八、九米,它们的造型气势非凡却又姿态各异。有的是四根立柱形成了三个门洞,上边依次增高,有三层石额的,称三楼式。也有二层石额的,称二楼式。最高的是三门四柱五楼式,一层层石额叠加上去,需仰头才得见,有耸入云天的感觉,在石坊的主楼正中匾额上,都刻着横书大字题额的坊名;在两边门洞的门楼上,都刻有建坊题记或建坊纪年;石柱上都刻有对联。无论是坊上或柱上的题字都是当时名人题写的。其书法或苍劲古拙,或端庄雄厚,或清秀挺健,风格不一。这些牌坊是我最早的启蒙识字板,大爷爷常常用拐棍指点着让我认字,什么“东莱三凤”、“解元进士”、“四世三台”等等,都是从那里学来的。

  真正让我喜欢的是牌坊上的那些浮雕,除去那刻字部分,额坊、花板与柱座、抱柱上都刻有动物花卉,有狮子、蝙蝠、番莲、莲花、牡丹几何图案等,在柱座、抱柱、坊顶等地方还刻有云纹、几何纹等象征祥瑞、吉庆、富贵、荣华的图案。我常常在这些雕刻前久久站立,那用洁白如玉的大理石雕成的仙鹤、喜鹊展翅欲飞,梅花鹿似在跑动,那朵朵的荷花啊、梅花啊,仿佛能嗅到它们的暗香。还有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有骑马戴花的,有骑马进城的,有两军交战的,我弄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向大爷爷讨教,每逢此时,他就会双手拄着拐杖,细细地给我讲来,原来有一个图案就有一个典故,其中有:“状元郎御街显荣”、“双狮滚绣球”、“太师少师”、“一品清廉”、“一路连科”、“万福流云”、“鹿鹤同春”、“喜上眉梢(俗称“喜鹊登梅”)丹凤朝阳,凤凰戏牡丹”、“龙马负河图”等等。我们祖孙俩常常是讲的津津乐道,听的津津有味,石坊上每一处精美巧妙的雕刻,都象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优美典雅生动的艺术造型,那富于哲理,寓意美好地内容,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并成为心中永久的记忆,石牌坊是让我的人生认识美的第一个图画本。

  随着年令的增长,大爷爷对每座牌坊给我的讲述也更多更深入了。原来每座牌坊都是一本故事书,每座牌坊都是一个家族、一个人的奋斗史,是一个家族、一个人的英雄榜、光荣榜、表彰榜。它在无声的提醒和激励着当地的学子和百姓努力向前。

  一个风清日丽的上午,大爷爷要带我去看看莱州城里的当年树起的第一座牌坊。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领着我,顺着牌坊组成的那条胡同慢慢腾腾地向东门里走去,阳光从南面照射下来,牌坊向阳的一面反射出柔和的白光,背面则是一片阴凉,象是一汪汪的积水。解放初期,城里人不多,也没有汽车,满城充溢着静谧的氛围,似乎只能听到爷爷棍子着地的“嗒嗒”声。这第一座牌坊比后来立的那些牌坊似乎要小一些,但更让人觉得亲近。沐浴在牌坊的阴凉里,一个能诠释修建牌坊来历及意义的故事便徐徐展开:莱州自古是大理石的著名产地,质地细腻,洁白如雪,俗称“雪花石”,也多有石雕艺人。但明朝以前,莱州(掖县)未见有建牌坊的记载,明洪武六年(1373)莱州城修竣,城内外也未建牌坊。景泰二年(1451),城里人毛敏千辛万苦考中举人,便想在城东门里建牌坊。既是为纪念父亲对自己的栽培,光耀门第,也有激励自己和后辈努力向前的意思。破土动工时,城中官宦百姓就有不少议论,以前没有起重机,石制的牌坊横梁太重,人力抬不上去,只好在地下屯土,将土屯得同立起的石柱等高,再把石梁拉上去安装。三道石门立起来,想屯土架梁时竟有不少人到官府告起状来。据《邑志轶文》载:开始是因堵路,误了路两旁店铺生意,这些生意人告状。后来有人认为牌坊横梁上刻字妄自尊大,府衙、县衙门前出了“没头贴子”,(看来,大字报是自古就有的)知府崔恭怕激起民愤,使好事变成坏事,只好找毛敏商量,建牌坊的事暂时停下来。毛敏建牌坊一停二年,这事也成了知府崔恭的心事。景泰四年(1454),崔恭离任,他对新知府王澍嘱咐说:“乡贡进士有志取士,立牌坊表示决心,请您玉成此事。”王澍上任后,立即行动。他让衙役把“乡贡进士坊”的意思宣扬出去,让毛敏拿出一些钱弥补店铺的损失,并让他准备好屯路的土和充足的人力,仅用一个夜晚的时间,屯好土、拉上石梁安装好,再把堵路的土运走,很快地建好了这座牌坊。

  毛敏立的牌坊对全家人影响巨大,后辈个个奋发向上。他的儿子毛纪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获第一(解元),二十三年(1487)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毛纪的四个儿子全部做了高官。人们从中看到了树立牌坊的激励作用,自此为始,有了功名便立牌坊在当地蔚成风气。两者相互促进,城里的牌坊一天天多起来,莱州人做官的也一天天多起来。据记载,明清两朝掖县一地有97人考中进士,在全国遥遥领先。

  就在这座牌坊下,就在这个明媚的上午,大爷爷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的脸,郑重地说,你长大了也要好好读书,做个有作为的人。这句话我一直珍藏到如今。现在我才懂得,那些牌坊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激励后辈进取是有着巨大的默移潜化的作用的。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座“东莱三凤”坊,为莱州人所看重,它所包容的故事,大爷爷为我讲了又讲,但我总是百听不厌。这座牌坊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73年)是三门四柱三楼式结构,因匾额题刻“东莱三凤”四个大字而得名。此坊为城里赵氏一门同胞三兄弟赵耀、赵焕、赵灿“三进士”所建。隆庆五年(1571年)老大赵耀考中进士,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老二赵焕再考中进士,万历元年(1573年)老三赵灿又考得亚魁。一门出二进士一亚魁是历代比较罕见的,因此而立“东莱三凤”坊。其后小弟赵灿未及再登进士便英年早逝。长兄赵耀,官至辽东巡抚,都察院副都御史,卒赠兵部尚书。二弟赵焕官至吏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赵氏兄弟步入仕途后,在明王朝后期腐败政治中能独守正义,克已奉公,为国分忧尽忠,直至英勇献身殉职,其名彪青史,崇祀乡贤祠。当三兄弟春风得意时,其母也极尽风光。在莱州至今还流传着“赵二奶奶出南门火炭红”的俗语。赵二奶奶是“东莱三凤”赵耀、赵焕、赵灿的母亲,因初嫁时为妾,后来才转为正房的,人们一直尊称她为“赵二奶奶“。赵焕被封为吏部尚书后,曾总管过六部事务。此时赵二奶奶也母以子贵,被封为诰命夫人,并赐有“半套銮驾“(皇帝出行时执事人等及所持物品称全套銮驾。赐给大臣以示荣耀的半套銮驾是金瓜、朝天蹬之类的几种御用品)。此时,赵门的荣耀可谓达到最高峰。赵二奶奶出动有半套銮驾随行。并鸣响礼炮,造出声势,在莱州城里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东莱三凤”坊,历经风风雨雨昂然矗立在莱州府前南北大街上近四百年余年,它一直是莱州人的骄傲,更是当地读书人心中的丰碑和楷模,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一阵夏日的急雨,把大地冲刷的干干净净,处处景鲜物明。大爷爷又领我走出了家门。湍急的水流从吊桥洞里汹涌而下,声如雷鸣,牌坊下的那条石板路上还有一层浅浅的流水,象是一片巨大的移动的玻璃。祖孙悠闲的走在上面,望着一座座被雨水洗刷一新的牌坊象一个个英姿勃发的骑马夸官的状元郎,又更象是一个个婀娜多姿的浴后娇娘。那种雨水冲刷出来的幽幽的石香,真是让人心醉。正走着乌云滚滚而来,大雨点也一个个甩下来,我们急忙向回赶,可就在我家不远的地方,他又停在了一座牌坊前,不同的是这座牌坊不是立在大路上,而是立在祠门前。他问我,“知道这里是怎么回事吗?”我回答,“不知道。”接着,他沉缓地告诉我:这是朱万年的忠烈牌坊。朱万年是贵州黎平府开泰(今贵州锦屏县)人,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曾先后担任定陶知县、北京中城兵马司指挥、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转员外、郎中,崇祯四年(1631年)调任莱州府知府。当年冬天后金兵攻陷凌城,登州守将孔有德奉命领兵救援,他在吴桥发动兵变,带领叛军返回登州,沿途烧杀,次年终于攻陷登州又乘势包围了莱州。朱万年与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等率众奋力反击,死守孤城。巡抚徐从治中炮身亡。对于这起兵变,兵部主张招抚,兵部侍郎督师刘宇烈率军迟滞不前并假传圣旨,命谢琏与朱万年出城议和,朱万年不得已出城抚贼,叛军言而无信将朱万年围住,逼其下令献城。朱万年坚贞不屈,顿足大骂反贼,被叛军乱刀砍死,壮烈殉国。实践了其生前“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的誓言。莱州军民在其精神感召下,坚守孤城,终于取得胜利。为了纪念莱州府知府朱万年的英雄精神,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莱州城南关朱万年的殉难处建起忠烈祠,祠门前立起了这座忠烈坊。这段故事是大爷爷伴着漫漫的雨丝讲完的,(也许,他是故意选择了这个时刻来讲这个故事)他的庄重的表情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那壮烈的故事也从未使我忘怀,正应了牌坊楹联上的那句话:“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在我开始读书后,我更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些牌坊,因为每天上学我都要从这条牌坊组成的胡同下走过,渐渐地我明白了:这是一条艺术的长廊,每一座牌坊都是一座艺术的宝库;这还是一片名人的星空,每座牌坊都象是名人的闪闪发亮的眼睛,他在云端之上瞅着你,照亮着你,让你心明眼亮;这更是一条真正历史的隧道,摸着一块块石头,就会真实地感受到一片片历史的风云;它还是一本本敞开的大书,给你知识,给你启迪,用现在的观点看,这真是祖宗留下来的现成的历史教育的基地啊。

  正当我兴致勃勃地要摘取每一个牌坊上悬挂的故事的时候,麻烦开始出现了。事情大约开始在1956年的春天,我上学必经的那条长长的牌坊胡同中,突然拉上了一条粗粗的绳子,一切行人车辆都不许通过。绳子旁是一干嘈嘈杂杂的人,询问原因说是要砸牌坊了,怕误了上学,就急忙绕道而行。傍晚,我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告诉了大爷爷,他先是一惊,紧接着就拿起拐杖,拉上我就向城里走去。绳子已经撤掉了,那座高大的牌坊已被砸得人仰马翻,横七竖八的躺在大道上,断开的石头露着白森森的荐口,零零碎碎的石碴遍地都是,整座牌坊已经象是一个被大卸八块了的人,也象是一个被摔了个稀巴烂的瓶子,惨不忍睹。“为什么要砸掉这座牌坊?”我急切地问。他木然着,没有回答。当我再问他时,他闭上了眼睛,摇了摇满是白发的头。当我再喊他时,他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夕阳中,我看到有两滴浑浊的老泪正在慢慢流下,那个晚上他再没有说话,也没有吃饭。

  后来知道,是当时的县房管会花100元钱雇了城关镇五个庄建筑队拆除的,要用这些石头来建红旗会堂。这种拉绳子的事接连的发生着,牌坊一座座应声落地。慢慢的,这条由牌坊组成的胡同不再连贯,它变成一段一段的了。远看就象是农村的草房顶上破了一个一个的大洞,透进了阳光。也象是满地茁壮的庄稼,忽然遭遇了一场台风,被刮得七零八落。那条静谧、美丽的胡同没有了,那种诱人的深遂和神秘感消失了。那些古代名星呢,那些激人奋进的故事呢,也该随着这些牌坊的消失而逐渐风流云散了吧。

  在我大爷爷去世前,莱州城里还保留着4座牌坊,那座最高大,雕刻最华丽的“三世天卿坊”也还做为文物保留着。人们还能从它遍刻的卷云纹浮雕装饰图案中找到祥瑞。还能从造型雄壮威猛的高浮雕双狮滚绣球装饰图案中寻出欢乐,也还能从双鹿奔跑,神采飞动的体态中看到希望。那种砸掉牌坊的不快,莱州人在这里稍稍地得到一点慰藉,站在这里,他们也还能生发出一点做为莱州人的骄傲。

  然而,在1966年夏季即将来临的时候,在高音喇叭的叫喊声中,在花花绿绿的传单忽悠下,人心开始浮躁起来,耸立了几百年的美丽动人的牌坊竟成了攻击的目标,有的人在上面贴上了砸烂封、资、修的大标语,有的人在围在牌坊前召开声讨会。在一个阳光强烈的中午,城里涌来了一群风风火火的人,他们个个手里拿着锤子或斧头,在口号和锣鼓声中,大家争先恐后的动手砸去牌坊上的浮雕,大街上顿时响起了一片乒乒乓乓的敲击声,大家不怕石渣飞溅,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去,为了表达革命的热情,凡是翘脚能够着的地方的浮雕都砸光了。有了这番折腾之后,算是舆论先行了,从此,莱州城里开始不断响起大石块落地的声音,那声音好响,象是大炮在轰鸣。那声音又好尖,传到耳中,就象是刀子捅在心上,这声音响了好多天,当终于没有了声音来到城里时,那张宗昌当年修出的豪华的大理石街上,到处是破碎的白森森的理石,象是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争。那条可爱的胡同在莱州城里,甚至于可以说是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连那几个仅存的标记也没有了。我站在一片碎石间,阵阵的风吹过来,没有了那条胡同的街道显得异常空旷,空旷的让人发虚,那感觉真象是刚刚收完了庄稼的空扩的秋野,又象是荒凉的沙漠,眼看着同莱州相处了几百年,同我朝夕相处了十几年的宝贝,就这样毫无办法的消失了,我的鼻孔有些发酸。此时,大爷爷已驾鹤西去,倘他活着一定会急得捶胸顿足,老泪纵横了吧。

  忽然,眼前一亮,我发现了一块碎石上有一只完整的蝙蝠雕刻图案,我抢前一步,把它紧紧地抓在手里,又轻轻地贴在了胸前,我一直把它保存在身边,每当看到它,我就想起了大爷爷带我走过那条胡同时的美好时光,就会想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会想到那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名子。我也常常征征地盯着这块石头,陷入深思,情不自禁地问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又残酷地从地球上消灭这条美丽的胡同?“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要不分青红皂白的专革文化的命呢?几代人、几十代人,甚至是上百代人辛辛苦苦创造的那些宝贵的东西,为什么要“付之一炬”或“付之一锤”呢?是为了未来,是无知,是盲动……我始终无法释怀。现在我终于想明白,是汹汹泛滥的极左思潮冲昏了人们的头脑,使他们把宝物当废物,把文化遗产当成了牛鬼蛇神,是极左路线的大绳拉倒了那些巨大的牌坊,是无知的铁锤砸烂了无数的瑰宝。

  砸碎那70多座牌坊是我心中的痛,是莱州的痛,也应该是国人的痛。大凡能够留存到今天的古迹,都是大浪淘沙的结果,它都会承载着无尽的历史信息,闪耀着动人的历史光波,它是文化的积累,也是历史的结晶,它给人的启示也会是历久弥新的。试想,如果这条长长的胡同还在,莱州该毫不费力的戴上国家历史名城的桂冠,莱州的士民学子该从这里触摸到活生生的历史,也该从这里找到学习的榜样和汲取有用的营养吧。然而,这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已经有几任领导曾策划着重修牌坊的事了,但终究没有实现,从过来的路上,再去寻找那些失去的脚印是很难的。但愿意我们能从做过的那些荒唐事中吸取教训,不要再重犯同样的错误。

  2011-8-29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