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新闻动态 >> 区市动态

透过民博会看非遗传承

作者:烟台日报 更新时间:2014-10-19 10:34

  昨日,民博会进入第二天,许多周末休假的市民来到现场,只为一睹民间艺术大师的真容。其中,“非遗”成为一大主题,洛阳唐三彩、景德镇瓷器、沉香雕刻等一大批天南地北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他们的作品聚集一堂,成为民博会上最耀眼的明星。

  唐三彩:回归“老传统”

  高水旺是国家级非遗唐三彩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他的不少作品亮相本届民博会,造型各异的人物、马匹、骆驼,在灯光的映照下增添了一份古韵古香的色彩。“你看,这些人物胖乎乎的,憨态可掬,小脸萌萌哒。”顺着一位姑娘的赞叹,记者看到几个以盛唐女性为原型的人俑作品,丰盈端庄、悠闲典雅。“这些有贵妇,有舞者,早在1300多年前,民间艺术家便懂得塑造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情感、不同年龄的女性人俑,有的长裙飘逸,有的载歌载舞,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参展商介绍说,唐三彩就是一面时光镜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大唐王朝的风尚潮流。

  或许唐三彩对于很多人来说已不算稀罕,相关的艺术品早在几十年前就步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中。不过,随着技艺的发展与传承,如今的唐三彩可是内藏玄机。“我这些仿品和真正出土的唐三彩几乎一模一样,不仅外形丝毫不差,最好的作品即便使用当前最尖端的‘碳十四测年’技术,误差也不超过100年。”参展商透露说,“上面的灰尘其实是挖掘唐代文物时从墓穴周围挖出的土,完美仿制一件作品,往往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非遗除了创新,迎合市场,更需要坚持传统。”山花奖评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连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唐三彩烧制这门非遗,在传承上同样经历了波折坎坷。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市场良莠不齐,洛阳地区的“新工艺三彩”作坊大批垮掉。“既然新的不行,咱就来旧的———仿古唐三彩。”当时的高水旺开始一切都照古法炮制,摈弃“新工艺”,回归大唐时代。经过潜心研究,刻苦磨砺,最终获得了全面成功。

  目前,高水旺有志于将流失海外的唐三彩精品悉数高仿,予以展示。“到时候,不出国门,你就能欣赏到流失海外诸多国家、地区的唐三彩了。如此回归传统,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胶东彩塑:打破常规有活力

  在本届民博会上,很多烟台本土非遗传承人同样赚足了眼球。“每做完一件人物作品,我都会用我的脸去蹭一蹭它的脸,给它灵气,真正赋予它生命。”胶东彩塑的继承者陈玉录,凭借多人合作的新作“上梁大吉”,在山花奖评选中着实过了一把“明星瘾”。

  陈玉录位于C区的展台前的参观者总是络绎不绝———“果都风情”、“传统吉祥”、“民俗传说”和“欢乐喜庆”,陈玉录的作品系列多样。其中,取材于栖霞苹果的作品“苹果熟了”、表现海阳大秧歌的作品“欢乐秧歌”和取自蓬莱八仙题材的作品“醉八仙”极具烟台本土特色,人物形象个个生动活泼,色彩明艳。

  展台上的一个“老寿星”彩塑一改往日捧寿桃的形象,直起腰杆捧了个大红苹果。“这件作品寓意老寿星吃了咱们烟台苹果比吃仙桃都灵,腰不驼了,拐棍都扔了!”陈玉录解释称,民俗文化不仅要传承,更重要的是发展,艺术要创新才能有生命力。“一方面,烟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了我创作的土壤,让作品‘接地气’。另一方面,我将现代元素融入统文化之中,打破常规,让原本威严的各色神灵形象‘走下神坛’。”

  在山花奖评选中,陈玉录的作品得到了部分评委的认同,认为“作品活泼可爱、憨态可掬,以卡通造型的方式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凭着对艺术的一腔热情,陈玉录硬是让一堆不起眼的泥巴“活”了起来。2010年,陈玉录的彩塑作品被选为胶东特色文化礼品走进上海世博会,作品还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对于烟台本土非遗的传承上,陈玉录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现在赶上了好时候,整个社会大环境十分重视民间文化,当地政府又给了我们施展才艺的平台。”陈玉录坦言,自己眼下的梦想是广收徒弟,把烟台本土的文化传承下去:“我想让下一代人知道,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中国传统的、民间的艺术真的很美,千万不能丢!”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