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民博会引发烟台效应-创下1.9亿交易记录
2010年8月26日,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在这里开幕,这是国字号文化展会第一次来到烟台。秋雨没有浇灭人们的热情,开幕式刚结束便涌进万余市民,入口处更是排起了几百米长队。至今回忆起来,烟台文联主席孙光辉仍然颇多感慨:“烟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民博会就是一个极好的平台。”最终,民博会首次出京、移师烟台便喜结硕果:创造了参观人数32.4万人次,交易额1.9亿元人民币的骄人成绩。使得时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的李牧感叹:“来烟台,我们选对了!”同年,民博会因其在规模、档次、品质上的卓越性及其强大的吸引力和所呈现出的文化潜力、艺术魅力,被中国会展联盟评选为“新世纪10年中国会展品牌50强”。
民博会引发的烟台效应
转眼间,民博会移师烟台已经5年,它给烟台留下的不仅仅是三个“第一”:烟台第一个文化艺术展会,烟台会展业第一个国家级例会展会,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第一个例会城市。更重要的是这五年间,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悄然改变,以及这座城市为民博会打上的深深的烟台烙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杨对于烟台曾有这样的评价:“民博会在烟台的成功举办,特别得益于烟台市民对民间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好、追求、追捧。”可以说,正是由于民博会来到烟台,把烟台人骨子里的基因激活了。近年来,烟台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大促进了民间工艺品业态的成长,几年来我市共有绒绣、抽纱、剪纸、玉雕、木雕、赏石、草编、砣矶砚、瓷刻、毛笔、铜雕和面塑等近30个品种参展,这仅是我市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努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而这些传承与创新努力也终有了回报:2012年,烟台民间艺术家郭万祥、周志娟首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实现了我市继戏剧两个“梅花奖”之后新的历史突破;莱州草辫等诸多工艺被国家和省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间工艺,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和地方文化产业,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媒体和大众关注的视野之中。
口碑相传让民博会永久落户烟台
从2002年举办之初的200个展位到2013年的1012个。民博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山花奖”获得者以及国外民间艺术家的踊跃参与。仅2011年第六届民博会,参展范围便涵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并有越南、俄罗斯、缅甸、阿富汗、巴勒斯坦、韩国等国家参加;参会的9000余名代表中,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就有26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146位,各类非遗传承人多达320余位。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通过展会的平台焕发了新生,走入寻常百姓家。
说起毛猴,即使是老北京,知道的人恐怕也不多,现在会这门手艺的全国也不到十个。来烟台参加民博会的经历让“毛猴”工艺传承人王健飞颇有感慨:“民博会让我们濒临失传的北京毛猴有了与其它工艺品交流的平台。如果没有民博会,北京毛猴很可能就此消失,我也想以此次民博会为契机,向烟台市民展现。”
鉴于烟台对民博会贡献,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做出决定,从2013年起民博会永久留在烟台,并更名为“2013中国(烟台)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中国民协书记罗杨对此给予了厚望,“烟台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相信会赋予民博会更加多样性的文化元素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