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中国文物

作者:中国艺术报 更新时间:2014-08-15 12:18

  “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9周年前夕,一场“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中国文物”的行动正式拉开了大幕,引发国内外社会强烈关注。我国文物界专家对此表示——“这不仅是文物本身的事,还涉及日本应当承认并承担战争责任的问题”

  8月7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正式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归还所掠中国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这是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在“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9周年前夕,这场文物追讨行动一经媒体报道,即引发国内外社会强烈关注。在人们眼中,特别是在很多文物界专家学者眼中,此举对众多流失日本乃至海外的中国文物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

  自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从中国所掳金银、文物数量巨大。早在1992年日本天皇明仁访问中国前,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就曾公开要求日本天皇归还存放于日本皇宫内的所掠中国文物。对于此次首选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对日追讨,童增对记者解释说,今年正逢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建立1300年,同时又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7周年,“通过若干中国学者的多年努力,我们已经掌握了日本掠夺该刻石及刻石现存处所等大量证据,这有利于追讨成功”。

  流失海外文物的背景大多十分复杂,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文物,其文物源头、流失原因、流转线索等,会因考据缺位等情况而不甚清晰,因此判定起来和举证难度都比较大。因此,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听闻此消息后,非常支持,但也很冷静,他提醒说:“我们的追讨需要有根有据,有确凿的证据,一定要查明事实。”

  据悉,此次为了追讨中华唐鸿胪井刻石,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专门成立了文物追讨部,组织专业队伍,并将对日本所掳中国文物进行集中追讨。

  虽然追讨流失文物的难点不言而喻,但此前的成功案例还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1592年后,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失败,朝鲜建立北关大捷碑。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军将此碑掠夺到日本。1970年开始,韩国民众就积极努力地要求日本归还北关大捷碑。2005年5月,韩国政府正式要求日本归还此碑,同年日本将此碑归还韩国。而与北关大捷碑几乎同时期被掠夺到日本的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建立时间更早、分量更重,至今还在日本皇宫存放。因此,童增认为,日本应以史为鉴,知错必纠,解决中日遗留历史问题,遵守国际法准则,沿用国际先例,尽早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等被掠夺中国文物。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则表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已通过函件方式敦促日本归还该刻石,下一步还将组织专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通过民间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归,还将参照韩国讨要北关大捷碑等国际先例,请求政府出面”。

  史载,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本是一块重逾9吨、单体10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顽石。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使鸿胪卿崔忻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长安,路经旅顺都里镇,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于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刻石一块,永为证验。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书写:“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1895年,清军将领刘含芳修建四柱方亭,护卫刻石。1908年,日本军队将该刻石和护卫亭作为日俄战争战利品一并掠走,藏于日本皇宫至今。

  由此可见,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日本侵略军从中国掠夺的最具分量的文物,它见证了唐朝册封管辖东北的过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东归学习盛唐的往事,记载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对中国东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中国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苏东海肯定这是一次正义的行动,值得敬佩,而且“这不仅是文物本身的事,还涉及日本应当承认并承担战争责任的问题”。他说,国际有关法规规定“残害人类战争罪,不论其犯罪日期,不适用法定时效,可以永远追究其责任”,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包括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在内的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大量中国文物都有回归祖国的可能。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