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烟台文艺网 > 文艺作品 > 诗词楹联 正文

清代李渔对联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07-04 15:05

  今年是李渔诞辰400周年。家父(陶白)曾收藏有李渔的一副对联。父亲晚年时,对联就挂在他的书房,常年陪伴着他。父亲是文化人,也是收藏家,藏品多是古代书法绘画,尤以书法为丰。这些字画连同瓷器、砚台、古墨、香炉、雕件等等都分期分批捐给了南京博物院和江阴博物馆。父亲去世前给我们兄弟姊妹每人留下几件东西作纪念。我选了这副付对联。

  对联不大,每联宽21公分,高81公分,两句十字:“江湖归白发,诗画醉红颜”,隶书;“诗”字是言旁加“之”,略似“土”形,是隶书的写法。落款“湖上笠翁李渔”,行书。上联盖二章:“老桂山房”,“系结陇西”;下联钤二印:“湖上老渔”,“笠翁”;下联下端有两章,为“廷俊心赏”、“两餐一宿清事民”,风格与其它印章不同,印泥颜色也有差别,疑为后人所加的收藏章。上联下端盖有“江都桑氏珍藏”章,这是桑宝松先生的印记。

  中国古代很多文人都有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兼收并蓄的学养,这与孔老夫子讲究六艺的教育传统不无关系,但像李渔这样能够包罗万象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罕见的。赵文卿先生称他一身集二十四家,在戏剧、音乐、小说、书法、篆刻、绘画、诗词、对联、音韵……几乎当时雅俗文化的所有方面他都有研究也有成就,在二十四家之外,他在养生、美食、茶道、美容、服饰、古董、启蒙教育、园林建筑和器具设计发明等方面也都有造诣。当今中国你说有几个这样的可人儿?

  李渔一生著述有五百万言之多,但留传下来的手迹还不多见,研究这副对联给了我们一个以管窥豹的机会。

  康熙五年和六年,大文豪李渔五十六七岁,受地方行政长官陕西巡抚和甘肃巡抚的邀请游历陕甘,追捧他的文学粉丝知道此公乃是旷世情种,特地选了两个女孩子送他做小妾。两女天生丽质,禀赋过人,经过培养熏陶,很快成为李家戏班的当家花旦和小生,“歌容舞姿,当世鲜二”,是李渔戏曲事业的知音和得力助手,被李渔比作卓文君、朝云、樊素之流。然而天不假年,仅仅几年后两人先后夭逝,李渔悲痛欲绝,几乎精神崩溃,其事业也江河日下,不久以后也撒手尘寰。那真是一段荒谬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前几年北京人艺推出一台话剧《风月无边》,诗意地再现了李渔的戏曲生涯,剧中濮存昕出演李渔,徐帆等扮演雪儿、霁儿,雪、霁的原型就是姓乔和姓王的这两位姑娘。古代陇西包括甘肃东南部和陕西西部的一片区域,李渔一生中游历陕甘仅此一次, “系结陇西”这枚印章显然就是纪念在那里系结姻缘,而且很可能就出自擅长篆刻的李渔自己之手。

  那年从西北回到金陵后,李渔在秦淮河畔重造居所,亲自设计监工,建成了著名的芥子园,其地约在今天夫子庙南白鹭洲一带。芥子园虽三亩不到,却萃取天下园林精妙,绘成了一幅立体山水画:板桥茅舍、曲径廻廊、舞榭歌台、流泉飞瀑、茂林修竹、芳草名花、游鱼鸣禽无不包容,真是把大千世界纳入了一粒芥子。那时李渔年届六十,差不多该是满头白发了,笔者推测,对联就是他这个时期所作。联中的红颜想必是指李家戏班的一帮演员和姬妾,尤指乔、王二姬。对联中只有“湖上笠翁李渔”的署名,没有题赠,可见并非应酬,而是抒发性情、聊以自赏的作品。

  纵观李渔起伏颠沛的一生,住在芥子园的这几年是他最兴旺、也是最幸福的时光。你看,“江湖归白发,诗画醉红颜”——活脱脱的一幅生活自画像,何等的得意和潇洒!

  李渔长于隶书,这副对联正是隶书,字体很扁,几乎到了极限,似乎在暗喻社会和生活的沉重,直要把人压扁。但李渔是不甘心被压扁的,他偏要在人生的夹缝中展转腾挪,偏要潇洒走一回,这样的李渔就写出了这样的字体,在沉稳中求洒脱,于凝重里现放达。对联上“系结陇西”、“湖上老渔”、“笠翁”等印章可以推测为李渔本人所治,也都浮显率性、随意的情趣。

  在清风明月之夜,泡清茶一杯,燃香烟一支,面对壁上对联,品而赏之的时侯,真希望时空倒错,能于升腾的水汽和烟雾中看见白发老生李笠翁活泼泼在他的芥子园里,与红颜知己和朋友们觥筹交错,时而吟唱,时而品画,时而说戏,时而挥毫——江湖归白发,诗画醉红颜!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