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烟台文艺网 > 文艺作品 > 小说散文 正文

王月鹏作品:写下怕和爱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07-04 14:28

  王月鹏简介

  王月鹏:1974年出生,海阳人。1992年首次发表作品。先后在《散文》、《天涯》等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怀着怕和爱》、《镜像山水》、《远行之树》等。作品100余篇次入选各类年度选本。获泰山文艺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等奖项。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烟台市作协副主席,烟台市散文学会副会长。

 

 《写下怕和爱》

  从1992年正式发表作品至今,已经整整十八年过去了。当我因为写作这篇“创作谈”,以时间为尺度来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时候,心里突然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一个人有多少个十八年呵,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与文学相依为命一路走了过来。在一个看起来什么都不值得深爱的年代里,我对文学竟然一直爱得这么深这么专注。在我心中,文学不仅仅是所谓的兴趣和爱好,它是生命本身,是最愉快也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十八年来,六千多个日日夜夜,不管身在何时何地,不管生活和工作遭遇怎样的磨难,我没有哪怕一天忘记和疏远过文学,没有一天不是在心中惦念和记挂着写作。这样一份不合时宜的爱,让我成为了我。因为文学,我活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淡定,心安,简单并且自足,没有抱怨也没有悔意。我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

  文学给予了我很多,也教我放弃了很多。2000年以前,我一直在为生计而奔波和流浪,从农村去到县城工厂上班,然后外出读书,然后重新就业,然后几经跳槽,直到2000年才总算安定下来。然而这种生活上的所谓安定,又是以精力和精神的双重受限为代价的。从2000年开始,我在党政机关写了近十年的公文材料,经常通宵达旦地加班加点,工作强度大,压力也特别大。文学与公文,成为两种不同方向的力,同时发生在我的身上,每天都在拉扯和分裂着我,让我一直处在两难状态。在一个被公文“标准化”和“格式化”的思维空间,这样的两难状态事实上起到了一种精神制衡作用,让我始终没有被任何一方面的力拉走。这无疑拯救和成全了我。记得刘烨园先生一直鼓励我说,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怕慢,就怕站。我理解这份良苦用心,他是在提醒我首先要处理好工作与写作、生存与存在的关系,然后才可能真正长远地投身于写作。这份鼓励和安慰,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我的焦虑与不安。现在回头看,党政机关的工作经历,考验和更加坚定了我对文学的爱,长达十年的机关公文写作,并没有令我的文学质地受到丝毫损伤和改变。在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怀着怕和爱》的后记中,我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文学已经成为融化在我的血液中的一种品质,任何外力都无法将其剔除和更改。”

  党政机关的工作阅历,给了我一个观察社会问题的角度,给了我一种问题意识和穿越精神,也给了我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写作资源。近年来,我在持续地写作“城与乡”系列文字。我工作和生活的这个区域,可以说是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我亲历、参与和见证了这个进程中的很多具体事情,也有了诸多与之相关的想法。我觉得时下的很多所谓专家学者,仅仅以“苦难”和“底层”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的城乡问题,实质上遮蔽了一些更为真实和重要的东西。我更愿意选择“夹缝”这一维度,来省察和呈现相关的思考。“城与乡”将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写作命题,不是写“底层”,是写“夹缝”,一种尴尬、蒙蔽以及茫然无措的城乡生活状态。若干年前,我曾经是多么地看不起那些关注现实的作品,我沉浸于文字迷宫,沉迷于所谓的话语方式和艺术探索。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我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熟视无睹,对生态环境的透支破坏漠然置之,对世道人心的麻木和败坏习以为常,一味地热衷于所谓的艺术探索,这往往是经不住推敲的。在当下,所谓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常常成为脱离现实和遮蔽真相的一种策略。我想说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不管他选择怎样的话语方式,不管他的表现形式如何地探索与创新,他在本质上都是以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穿越为底色的。那些缺少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文章,除了嘟囔的、纠缠的语言外壳,看不到什么值得珍视的内核。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与这样的一个时代对话,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我不喜欢服务于政治的文学。我觉得文学不必服务于政治,但无论如何也要与政治相关,我说的是“相关”。在中国,政治即是最大的现实,政治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人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日常的每一件事情,可谓无处不在。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真实”,是最该被文学留存和呈示的。

  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磁场,总是存在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惯性。我们其实一直生活在惯性里。就像此刻我正在写作的这篇所谓创作谈,我并不确切地知道将要写下一些什么样的文字,要表达怎样的一种思考,我只是凭着惯性在想,在敲击电脑键盘。我一直提醒自己要从惯性中抽出身来,与这个热闹的现实社会保持一段必要距离,以自己的眼光打量它,不被表象迷惑,不仅仅满足于表象,对于那些未知的物事,对于手中的这支笔,始终怀着怕和爱。每个周末,我都会去到一个叫做“葡园”的地方,关掉手机,切断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安静地读书,写作。就像窗外正在昼夜施工的高楼一样,若干年前我就在心中规划了一座文字大厦,它是由我一生所写下的文章构筑的。如今,我已备好了砖和瓦,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接下来需要做的,唯有劳作,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劳作。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